1月27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革组、民建组、致公组、工商联组、无党派组和侨联、台联、对外友好组的委员们,围绕“高水平推进改革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主题建言献策。江苏省副省长惠建林出席会议并讲话。王冀宁、李萌、瞿筱霞三位民革界省政协委员先后发言。
扬长避短,守正出新 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以省内循环为牵引,支撑国内循环、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的战略部署,我代表民革界别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禀赋富集的优势,打破制约“产学研用”转化融合的体制机制藩篱,攻克更多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我省内外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应用研究。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充分激发我省强大的人才资源活力,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开放条件下促进科技能力提升。
第二,要注重引育更多的“龙头型”和“全能型”等超大型科技企业,发挥其在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方向、贯通产业链和供应链和开辟产业疆域及主赛道的作用,形成一大批新兴和未来产业群和地标产业带,进而全方位带动我省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腾笼换鸟。我省拥有大量“专精特新”的“独角兽”、“小巨人”和“瞪羚”型科技创新中小企业,但能够引领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龙头型、全能型”科技企业数量不多,因此,要发挥我省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科教发达、产业兴旺等优势,充分利用“乡情”、“亲情”、“校友情”、“战友情”等人脉资源,广聚天下优质企业而成就之,竭尽全力将我省打造为享誉世界、领先全国的地标型企业聚集地!
第三,要加大赋能科技型和绿色环保型农业的力度,“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推进我省乡镇企业向绿色科技型农业转型升级和拓展延伸,拉动中高端农产品消费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基础性作用。我省历来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高地和重镇,创造了“苏南模式”、“苏中轻工产品制造集群”等一系列乡镇企业发展的标杆和特色做法,但是,由于规划问题和不少乡镇企业“散小粗松”的管理缺陷,导致“重化围江”、“三废雾霾”、“火灾爆炸”等安全生产和环保治理问题频发,“一年小灶、三年大灶”的安全生产整顿治理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而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升级,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日趋红火,对于国内消费内循环和国际进出口消费外循环均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我省可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依托江南水乡地形、气候和科技等优势,大力开展乡镇企业的现代绿色农业的转型升级。
第四,要着力培育教育文化事业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新增长极,利用我省科教文化事业资源条件充沛的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中高端教育文化产品的消费升级需求。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文化需求的提档升级,尤其是对民办教育和国际化高等教育等高端消费需求更加凸显。加之我国经济日益发达、疫情防控出色、社会和谐安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青年学子来我省求学。建议我省出台促进教育文化消费升级换代的办法举措,推动教育文化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发挥新增长极作用!
江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议
形成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发展的鲜明主题和重大机遇。打通双循环堵点,强化对内开放合作,坚持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以区域“小循环”助力国内“大循环”,把握大趋势,不失时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资源要素聚集高地意义重大。具体建议如下。
一、始终坚持“双循环”联动发展。一是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同步布局、统筹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动考虑外资外贸,促进国内外市场上的技术、规则、标准和制度的相容和协调;梳理筛选产业“卡脖子”环节,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自主可控装备研发,促进创新链与生产链互相嵌套。二是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我省龙头企业加快国际化布局,集聚高端要素、人才,努力打造一批重量级跨国公司;建立开放型线上互动交流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全方位及时咨询、导向服务。三是更加重视进口带动作用。扩大高品质日常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物品进口;促进研发、物流、咨询、环保节能等生产型服务业进口;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一带一路”国家跨境电商园区和海外仓等平台建设。
二、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是抢抓消费回补。制定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培育消费热点和新增长点;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内销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二是以投资促消费。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传统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力度。三是保障基本民生。持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切实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再造。一是靠优势增强把控力。立足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把控力。二是补短板增强自主力。梳理重点产业链堵点断点痛点,实施“一链一策”;探索由政府支持,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专项基金;优化产业配套半径,建立龙头企业配套备选清单,确保极端情况下能够自我循环。三是用科技增强创新力。打造质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服务;发挥我省高校作用,加快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资源要素互动;在产业链上完善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以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为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格局。
四、不断推进国内区域协作。一是做强中心城市。加强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中心城市引领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城市间通达效率与城市微循环能力,不断强化江苏“引力场”。二是做优沿江海河经济带。更大力度融合江南江北、联动沿江沿海、统筹陆地海洋,做优沿江、沿海、沿大运河、沿东陇海线生产力布局,同时推进长江黄金水道以及陇海线经济大通道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三是做实省内经济圈。扎实推进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和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进一步加深与上海、浙江的产业融合度,提升江苏在沿海省份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中的竞争优势。
五、主动融入国际循环体系。一是加强与东盟、日韩合作。提前谋划对接中日韩自贸区举措,利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拓展加密航线航班网络,提升与日韩、东盟合作水平。二是打造向西开放门户。加快中欧班列境外物流节点布局,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水平。三是助力企业抢占非洲市场。利用在非产业园区优势,推动江苏企业开拓非洲市场;促进江苏国企、民企组成联合体“抱团出海”;搭建江苏产品贸易和产品宣传平台,积极向非洲国家推荐“中国江苏制造”品牌。
以打造先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抓手 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承接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全方位开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疫情巨大冲击和国际社会“逆全球化”思潮,我省在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打开了发展新空间,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对冲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是,对照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紧迫性和复杂性来看,我省在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化解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破解的制约瓶颈。
一是国内大循环贡献度有待拓展。我省长期形成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高度依赖出口市场及进口中间品,对国内上下游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相对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资企业成长及国内市场培育,很难向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而且受“逆全球化”影响,部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审视、布局其产能,以全球分散生产代替在我国集中生产,对于工业经济外向度比较高的我省产生了严重的挤压效应。
二是全省协同发展有待深化。我省产业结构相似度偏高,专业化分工不足,同质化竞争导致区域产业链衔接不畅和产业优化配置空间遭受挤压。城市间的竞争性导致缺乏深层次的产业联动机制和跨市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充分形成区域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三是产业链关键主导权有待强化。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主导权与话语权还较弱,高加工度、高技术化、高附加值等特征还未充分显现,尚未形成紧密的产业协作和配套链条。产业创新力和全球竞争力有待提升,一些核心零部件和装备制造等关键环节面临缺乏基础领域研究、高端人才和尖端技术来源支撑等短板,部分新兴产业、先导产业的核心技术和材料的本土自给率不高。
为此,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打造先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加强对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布局的指导,增强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预期,形成推进合力。向上争取政策,推动示范区在创新制度体系、优化要素供给、重点发展领域等方面先行先试,突出发挥我省的制造优势、科教优势和开放优势,不断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在苏州先行先试。建议在苏州先行打造先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着重发挥苏州在长三角腹地的辐射潜能和产业创新联系优势,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发展,推进与毗邻地区构建密切联系,实现服务与制造联动、创新与产业融合、文化与经济交融。针对国际发展环境和产业变化规律,指导示范区在更高起点、更开阔视野上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作出前瞻性布局,推动我省形成更具黏性和吸引力的先进产业生态圈,全力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协同引领,扩大开放。引领全省在精准定位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区域市场规模、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链条式、组团式产业布局,促进各地区联动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缩小地区间差异。推动省内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共建共享,注重先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推进自主创新成果应用,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巩固和发挥我省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保障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以国内产业链及市场整合优势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循环,稳步提升我省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及收益水平,为推动全球化贡献力量。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42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