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我眼里的城市与乡村

发布日期:[ 2009-01-05 ]   点击:[ 4672 ]

                   谭 震
  
  改革开放那年,我18岁。正值豆蔻年华,开始学习独立地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看得最多的,思考得最多的,比较得最多的,就是城市和乡村。因为,儿时的我在城市与乡村里“穿梭”着成长。对我来说,哺育我成长的乡村和为我带来阳光般生活的城市,同时牵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怀,分不清孰轻孰重。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对城市和乡村的变化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悟。

  我儿时生活在美丽的乡村——南京栖霞山,秋天满山遍野的枫叶,映红了山岗,那里是父亲的老家,但和中国所有的乡村一样,贫穷落后,昏暗的煤油灯,崎岖的乡村小道,粗衣,素食,还有奶奶粗糙的双手,慈祥的眼睛,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定格在脑中,魂牵梦绕,盼奶奶不再辛劳,盼家乡富裕,盼农村建设得更好。

  改革开放以后,我总是抽空回去“打量”给我厚爱的老家,为的是看看老家的喜人变化。而家乡“回馈”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惊喜,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在岁月的长河中,老家逐渐在变靓、变美、变得富裕。

  老家在两山之间,由于是南京的近郊,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劲吹,通向老家的那条羊肠小道已被数十米宽的柏油马路替代,低矮的茅草房渐渐不见踪影,家家盖起了小楼房,办起了“农家乐”,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花香怡人。村庄上有了购物的小超市,看病的卫生所,孩子上学还有校车接送。如今人们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家家户户讲究“吃要吃出营养,穿要穿得洋气。”

  在和乡亲们的唠嗑中,我感到乡亲们的幸福感超过了生活在城市的任何一个公民,幸福感写在脸上,也许他们在物质上还比不上城市,但精神上却是非常富有,难怪权威调查机构能够得出了农村人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的结论。

  我的父母工作在南京,改革开放以前,家里的日子和农村一样,过得紧紧巴巴,父母的愁容是那个年代抹不去的记忆。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作为普通劳动者的他们要养活和培养孩子非常艰难,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精神负担也可想而知。因此,期盼城市生活改善、期盼政治运动早点终结是我对当时社会最理性的认识。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我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也看到了国家的希望,积蓄的能量开始释放。为了改变家庭和自己的状况,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节奏,大踏步的前进,高考、工作,从南京到常州,从学校到行政机关,从政府部门到民革市委,我在忙碌中发展,在发展中忙碌,以至于忘记停下脚步看看我生活了数十年的城市。

  近年来,曾有机会去国外考察,最直接的印象是,我们城市建设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有的地方甚至是超过了他们;也许我们的城市公共管理水平还难以企及,但是我们在向以人为本、法制化的管理方向迈着坚实的步伐;我们的居民生活保障也许离福利化国家路途遥远,但是城市居民的信心指数却不打折,日益改善的生活保障使人们对将来充满信心。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不管家庭物质条件如何,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在城市里面稳定而幸福的生活。业余时间,他们健身美容、歌唱舞蹈、习字作画、垂钓旅游、读书上网,人们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对于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亲历着这些变化,深深体会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阳光雨露就没有人民的富裕生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富强民主和谐的中国。

  近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农村改革攻坚战的序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基础设施投入,公共服务全覆盖,一项项惠农政策接连出台,社保医保将惠及数亿农民,城乡差别将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30年,弹指一挥间,年近五旬的我,生活过的两个城市——南京和常州,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生活的城市和我们热爱的乡村将成为人间的乐土。我憧憬着乡村的春天开满桃花,憧憬着城市的春天鸟儿欢唱,憧憬着祖国的未来和谐、民主、富强。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 万鄂湘率队赴江苏就中医药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