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与中山精神来往
发布日期:[ 2009-03-09 ]
点击:[ 6080 ]
华洁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都有各自的事业与追求。有的人指点江山,轰轰烈烈,声名远播;有的人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默默耕耘;有的人叱咤风云,希望流芳百世,而更多的人却甘于平凡,默默地书写人生。作为一名2007年加入民革的新党员,我要在这里把自己学习孙中山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的进步和大家分享。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过去的二十年,每天做的不外乎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教书。读书提升了自我,是利己,教书为了别人,是利他。利己与利他,俨然一对矛盾。多年前,我曾在克服这一矛盾的过程中艰难求索,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中寻找精神突破。我很快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中找到了精神支柱,这就是大道精神。加入民革后,我惊喜地发现,孙中山先生极力推崇的“天下为公”正是对大道精神的复活。这使我在执教二十年后的今天,找到了教书育人的文化根基。
“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而大学是人民公有的大学,因为人与人平等,所以大学资源也该共享,这才是天下为公的大道。在学校,无论是富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都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都该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快乐。特别是贫困生,他们很需要帮助。于是我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放在贫困生身上,除了向贫困助学基金捐款外,我去年还单独资助两名遭遇家庭变故的学生,让他们继续学业,安心学习。最重要的是,我始终注重人格平等,决不伤害受助学生年轻的心灵和敏感的自尊。
不久前,我院一名外系女教师遭遇车祸,造成重伤。我虽与她在此前从未打过交道,但获知她的不幸后,积极为她捐款,全院教师也纷纷解囊,一笔汇聚真情的救助金送到她的手中。危难之中的真情,为重伤之下心生绝望的枯竭心灵注入了一股暖流。“博爱”的精神,让我们超越血缘,打破隔膜,心存悲悯,相互关爱。
一年前,我调到现在工作的大学,这是一所年轻的独立学院,顺应改革的大潮,学院发展势头迅猛,五年时间已达万人规模。学科多专业多,需求的教师多。骨干教师需要一专多能,勇挑重担。过去的一年里,我承担了秘书学、广告学、新闻传播学、汉语言文学等九个专业的学位课程,横跨十八个班级,纵跨四个年级,多数班级学生超过一百人,最多时每周上课三十节。同时,编写了二十五万字的专业教材,并承担国际商务秘书资格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十八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无论是授课还是科研,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我挑战了自我智力和体力的极限,完成了常规状态下不太可能完成的巨大工作。
孙中山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给了我行易知难的科学方略,为我提供了行动的方向。先生一再强调行“易”知“难”,要求同志们能知能行,行而后知。他说:“政治的成败,取决于人心的振作或萎靡。”“如果人的心里相信事情可行,则移山填海的难事也能够办得到,相反,如果人心里不信事情可行,那么即使是反掌折枝这样易做的事也无收效的时候。”
当然,一名成熟的教师,不仅能开多门课,而且门门都能开成高质量的专业精品课;不仅能搞科研,而且能使研究成果稳站学科前沿;不仅能写论文,而且能以原创观点著书立说。对我而言,每教一门课,自己都有一回新长进,天天都用新讲义,年年都有新教法,在不断地吐故纳新中与时俱进。60后学生的老成持重,70后学生的见多识广,80后学生的个性鲜明,在我的课堂里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每个人都在其天赋许可的范围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我的课堂民主而开放,师生平等交流,相互问答,互为辩驳,在相互的拆解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打消疑虑,求得真理。一次次灵感迸发的激情,一次次全新发现的惊喜,一次次豁然开朗的成功,学术的创见以各种角度的论文、著作固定下来,不需要靠职业树权威,我用自强不息的人格展现魅力。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人师表者,孜孜以求的是进步和完善,不断地过学识的难关,不断地过道德的难关,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这样,我赢得了全院师生的一致好评,年底的综合测评,我以满分位居全院榜首,我教的每门课都得优秀,我因此被评为年度先进和优秀教师。
我做的是份内的工作,得到的是嘉奖的荣光。从民主的作风到博爱的思想,从顽强的意志到行动的方向,是孙中山精神给了我智慧、意志和力量,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收获了一路的惊喜与阳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海洋,我乐意与中山精神来往,从中山精神中汲取思想的营养,让未来的人生变得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