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一论断把我国由执政党与参政党构成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明确提升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高度。如何更好的发挥出执政党与参政党构成的新型政党制度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成为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发展而在不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重要时期:第一是民主革命时期,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奔赴解放区,共商建国大计,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主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了多党合作的良好开端。第二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至改革开放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反帝反封建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各民主党派的历史任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第三是中共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既是新时代赋予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对参政党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相关概念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三大核心概念。2012年中共十八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提法。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各民主党派的性质进行补充界定时,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着眼于新时代政党制度建设要求,针对性提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具体内涵、特征。随后,该概念在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等政策文件中得到正式确认并被很快写进党内法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相关概念体系正式形成。2021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这是立足建党百年的重点节点上回顾和总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概况、特色和优势的历史性文件。随着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型政党制度得以更好应对新时代各项社会政治经济难题,适应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
二、正确处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与统一战线的关系
(一)新型政党制度和统一战线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者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作用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各民主党派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使党的主张成为广泛共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力量、克敌制胜。统一战线通过人民政协等形式,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议政、共商国是的作用。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政党属性确定了其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新型政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两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分发挥执政党和参政党职能,切实起到政党作用。在统一战线的对象中一共有12类,主要包括⑴民主党派成员⑵无党派人士⑶党外知识分子⑷少数民族人士⑸宗教界人士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⑻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⑼香港同胞、澳门同胞⑽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⑾华侨、归侨及侨眷⑿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由此可见,各民主党派成员是统一战线中最主要的对象,但是从政党属性而言,各民主党派又是参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的体系下,是配合执政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有力参与方。
(三)坚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保障就是坚持巩固并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具有战略长期性、广泛群众性和组织科学性。在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制度的百年探索中,人心向背是决定人民事业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而凝聚人心和共识就是统一战线的最大特点和主线。以团结凝聚力量、追求和谐、追求进步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这是对百年来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和人心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继续汇聚力量的方向指南。
三、充分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对于如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工作和加强新型政党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大统战思维,提出建立“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积极拓展统战新对象,团结新时代的“新三种人”,最大限度地趋于共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一)加强执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统一战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统合社会力量的有效方式方法。从政党属性上而言,是执政党维系利益多元化格局及政治稳定的重要平台,其中的各民主党派是执政党发扬参与式民主理念的重要组织形式。要牢牢把握执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紧紧围绕大团结大联合这个主题,增强“四个自信”,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新局面,为推进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祖国统一大业作出重大贡献。
1. 全面深化新型政党制度的贯彻落实。新型政党制度在统一战线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党对我国由各民主党派构成的参政党的认识高度和认识水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将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将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与执政党一起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中的两个支撑点。执政党各基层组织应在地方实践中予以深化和落实,按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政党来引导、支持和建设参政党,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大前提下,推进各民主党派鲜明的时代意识和突出的政党意识。
2. 畅通组织部门对统战人才择优任用的渠道。作为统战对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主要领导和骨干成员大多为兼职,除了协调好所在党派或人民团体工作外,主要精力还得放在本职上。如果所在单位领导对统战工作不予重视甚至从内心里不予认可,极有可能导致部分社会影响大、工作能力强的党派成员、人民团体优秀人才被埋没的情况,无法选用到合适岗位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作用,这既是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树立爱才惜才、凝才聚才的和谐稳定氛围。党委组织部门应当从大局出发,打破单位禁锢,畅通统战人才择优任用渠道,将真正有能力、有特色、有影响、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战人才任用到合适岗位,贡献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3. 强化统战部门权责对等机制的建设。党委统战部门作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统战对象与执政党沟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某种程度上起着“娘家人”的作用。统战部门地位的高低和作用发挥的程度,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统战对象地位的高低和作用发挥的程度。坚持赋予统战部门在各级地方政府中的常委地位和一定的用人推荐使用权,对统战工作开展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加强统战部门对基层地方政府部门开展统战工作的考核,提高考核分值所占的比重,确保支持统战对象工作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参政党对统一战线的作用
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既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对象,又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力量。其参政的主要内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关于统战工作的定位在升级,新形势下对于参政党的要求和作用发挥也在升级,作为民主党派,必须要尽快顺应统一战线的新常态要求,主动调整思路抓好自身建设,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在履职中积极作为,在统一战线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政党制度框架内的结构主体,参政党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能量的发挥和释放;而参政党地位的优劣,又很大程度取决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水平的高低。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关键是要重点解决好思想层面的共同性与差异性问题,解决好组织层面的进步性与代表性问题,解决好制度层面的内动力与外动力问题。具体措施有:
1. 实事求是,重点解决好民主党派在思想层面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问题。
所谓共同性,强调的是所有民主党派都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表示认同,这是根本性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定了这一点,任何问题都无从解决;所谓差异性,强调的是应当承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参政党之间存在差异,参政党与参政党之间也存在差异,参政党与各人民团体更存在着差异,只有承认了差异性,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才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否则,逻辑上就有悖于统一战线对各个统战主体的政治设计。围绕共同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建议做好如下三项工作:
(1)加强思想认同引领。思想层面上首要的是要抓好“方向”,方向决定一切。要通过政党历史、政党关系、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学习,切实加强民主党派思想认同方面的引领,使民主党派成员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当前,要特别强调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深化学习中共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任务,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方面的共同认识,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2)提升政治自信高度。各民主党派要切实认识到自身的政党属性,提高作为参政党的政治自信,表现出与执政党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和担当。这种政治自信,在统一战线的作用发挥中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不应该仅仅作为被统战对象而存在,而应该与执政党一起,通过自身参政议政等政党活动,发挥自身的代表性作用,积极影响和带动包括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的统战工作。
(3)突出统战差异特色。各民主党派均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有着与中国共产党长远的交往历史、厚实的党派文化以及各自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的标志性领导人物,对这些体现各民主党派特性的历史文化传承,要加大学习和宣传力度;同时根据各民主党派及各人民团体的发展定位、界别特点等,确立各自差异化建设目标,科学设计组织个性,通过构建理念、制度、形象三位一体的组织和视觉识别系统,打造符合各自特色的履职尽职及社会服务品牌。
2. 与时俱进,重点解决好民主党派在组织层面上的进步性与代表性问题。
进步性,体现的不仅是新型政党制度对执政党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对参政党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只有两者共同进步,才能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现阶段更多表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应当有别于一般的群众团体和民间组织,应当在政治理念、政治主张和组织纲领上体现其进步性;而代表性,体现的是新型政党制度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独特的结构功能。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和统一战线中的各类统战对象,他们均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各统战对象通过自身界别特色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体的具体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整体利益和界别具体利益的统一。
(1)建立统战对象之间的协调机制。目前,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之间已经建立了一些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比如民主协商会、人大政协提案等等;但是各民主党派之间,以及民主党派与各人民团体之间则缺少共同进步和发展的沟通合作平台,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建议建立中共党委委托统战部牵头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内部协调制度,定期就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组织发展、作风建设、基层组织等自身建设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促进特色发展。
(2)完善统战对象人才的选拔机制。建立中共党委组织部门、统战部门与各民主党派联动的统战对象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制度。要特别重视统战对象内生性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首先由各统战对象群体内部推荐,再由中共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考察、参考参政党意见、由执政党决定的工作程序,将那些政治意识强、思想道德好、参政能力佳、群众基础牢、社会知名度高的人才选拔为领导干部;对各统战对象内部特别优秀的一线基层人才,建立由各统战对象群体推荐,由中共组织、统战部门考评并推荐各单位使用或破格调用的机制,以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强化统战对象内部的考评机制。努力探索符合各统战对象组织特点的内部自我考评及监督机制。拓宽考评范围,考评对象不仅包括领导干部,还应该拓宽到所有成员。统战对象考评机制推进很难,不是机制设立不了,而是机制设立后起不了什么作用,其根源在于各统战对象组织对内部普通成员缺少人事及工资方面的制约和激励手段。因此,建议设立与统战对象内部考评机制相衔接的推荐机制,由中共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予以确认,赋予统战对象内部考评机制对于个人人事任免及升迁的参考意义。考评特别优秀的,可向各用人单位进行特别推荐,各用人单位应当予以优先考虑。(作者系民革常州市委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经济师)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14086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