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记忆——抗日英烈吴之骅之子吴伯奋回乡纪事
发布日期:[ 2015-03-09 ]
点击:[ 5537 ]
李江越
2014年8月22日,一场畅快的夜雨驱散了夏日的暑气,龙城的天空被雨水洗得湛蓝。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常州市新北区天府陵园中央的抗日英烈纪念碑前,久久凝望,因为,墓碑下安放着老人的父亲——抗日航空英烈吴之骅的英灵。
老人名叫吴伯奋,今年已83岁高龄,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老人这次专程来到常州,是为了纪念70年前为国捐躯的父亲。
随着老人缓缓的讲述,时光把我们带回70年前的峥嵘岁月。
吴伯奋的祖父名大中,字永森,是清末的举人,居住在常州西门外普济桥公记弄。吴大中有两个儿子:长子吴超如,1937年被侵华日军杀害;次子吴之骅,也就是吴伯奋老人的父亲。
吴之骅生于1907年,毕业于国民党军政部无线电传习所,历任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无线电通信队第五分队通信员、分队长,空军第五总站第三电班班长、通信队无线电排排长、空运队通信长。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燃起战火,此时,吴之骅的兄长吴超如在天津被日军杀害。国仇家恨让吴之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的烽火中。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他相继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也在祖国的万里长空留下了英勇抗敌的雄姿。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国民党空军组成了空军运输队,吴之骅彼时是运输队中的一员,担任通信长。
据吴伯奋回忆,童年时,他随父母住在成都部队,父亲所在的运输队经常往来于印度、重庆、昆明、兰州、西安、桂林等地,飞越驼峰航线,运输军需物资。每天清晨,他们都可以看到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员驾驶飞机腾空迎战,飞机有时到傍晚才飞回来。如果晚上飞机没有飞回来,那是最让人揪心的时刻,人们就开始猜测是机毁人亡还是飞到了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往往要等好多天,才有消息反馈。
1944年,日军为了扭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败局,提出了“打通大陆作战”的设想,衡阳因其联通东南和西南的重要战略位置,成为日军进攻的一个重要目标。6月22日,日军发起衡阳战役。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国民党第十军虽重创了日本侵略者,但到8月时,部队已是弹尽粮绝。为了及时给衡阳前线部队补给物资装备,空军运输队受命对衡阳守军空投物资。为了确保空投万无一失,空军运输队作了精心的安排:大队长王汉勋担任机长,副队长唐元良担任副驾驶,通信长吴之骅担任通信员。8月7日,飞机从成都飞往衡阳,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飞机遭遇强雷电,导致无线电罗盘失效,最后在芷江撞山,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空军运输队成立以来遭遇的最大一次空难。
目前,网络上也有许多关于当年飞机失事的回忆文章,但一些内容与吴伯奋回忆父亲吴之骅当年牺牲时的情况有所不同。网上的回忆文章认为,当年在芷江失事的飞机是昆仑号,型号为C47。但吴伯奋回忆说:“当年失事的飞机是长江号,而不是昆仑号;飞机的型号是C46,而不是C47。C46比C47要大许多,运载能力也大大超过C47。”因为他当时随父母在成都生活,也曾上飞机参观过,因此印象深刻。
吴伯奋一直怀念家乡常州。他曾经在常州过了五天,那是1949年,他们一家即将离开大陆前夕,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姊妹六人回到常州,准备向祖父辞别。祖父善于书法,家中墙上挂满了祖父写的大字。祖父将写秃的毛笔扎在一起,一捆捆悬挂在房梁上。那些场景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离别时,祖父对他们说:“你们出去,多看看世界!”吴伯奋一直铭记着祖父的话语,他在台湾读完中学、大学后,又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后留在美国做电子方面的科研工作。有意思的是,他从事的工作与父亲当年的通信息息相关。
1978年,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吴伯奋曾短暂回国访问。在访问中科院时,吴伯奋结识了梅兰芳先生的儿子、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梅绍武先生。梅绍武先生的夫人、翻译家屠珍是常州人。回到祖国遇见同乡,这让他倍感亲切。在那儿,吴伯奋还见到了阔别三十年的舅舅、清华大学教授朱声绂先生。朱声绂在抗战时期求学于西南联大,在那里接触了进步思想。解放以后,朱声绂在清华大学任教。那次回国,他还专程赴重庆父亲的墓园拜谒。
再次回到常州,吴伯奋目睹了家乡现代化的建设,听到了亲切的吴侬软语,感到无比振奋。同时,他也非常感动,因为,常州人民为父亲树立了纪念碑,纪念父亲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吴伯奋对我们说:“抗战的英雄永远被人们铭记!抗战的胜利永远激励我们!”
“抗战的英雄永远被人们铭记!抗战的胜利永远激励我们!”这是吴伯奋的心声,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声,它必将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