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生勿求富 读书勿求荣”——读《靖江老先生(口述史)》书后
发布日期:[ 2017-03-14 ]
点击:[ 5727 ]
徐 雁
由于祖籍靖江,我的祖父出生于靖城镇胜利街故宅的缘故,我对于一切有关靖江的乡土文献,总有着深厚独特的关注情意。因此,当这部由靖江市政协主席尤红主编的《靖江老先生》(古吴轩出版社2015年版)当代口述史书映现眼帘之后,潜在心底的寻根意识顿时浮上心头,乡愁溢怀。
话说2012年7月,靖江市第十二届政协为进一步抢救“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能,创意性地启动了以“靖江老先生”为主题的口述史采编工程。据本书后记披露,市政协机关组建的这个“口述史采访小组”,是在收集录音资料五千分钟、图片资料四百余幅基础上整理编述而成的。
历经三年时间,“采访小组”成员先后寻访落实了50位年龄在65周岁以上的“本地老先生”,其职业生涯覆盖了20余个行业,有的阅历、经验丰富,有的贡献、建树卓著,口述者以主题明晰、实事求是为原则,讲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及其亲自参与、目睹见证的时势世相,五十篇口述作品被润色定稿、组合成书后,自然构成为一幅二十世纪下叶靖江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其中史料难能而可贵。或如中共泰州市委常委、靖江市委书记倪斌在序言中所指出的:“把这50位老先生的个人史加起来,就是靖江的一部活历史”,“反映的是靖江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从老先生口述史中探寻靖江的精神富矿,保护它、丰富它并光大它,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如1932年秋出生于长安市埭的朱根勋先生,六岁发蒙时即遭遇日寇侵华战火,在九年的读书经历中,先后“易地十一处,失学近两年”,直至1949年入靖江联合中学简师班学习,毕业后做了城中小学教师,在1984年改任政协副主席兼中共靖江县委统战部部长以及离休以后,为抢救、保护和研究靖江历史文化资料不遗余力,编著甚丰。晚年的他心满意足地自撰了一付联语寓其志趣,云:“欲足不足知足;无为而为有为。”他表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我能不富不穷、平平安安过了几十年,非常满足。”(朱根勋:《我走过的路》)
无独有偶。1953年自靖江县初级中学毕业后做了小学代课教师的徐汝明先生,曾从街头卖旧书的童老先生摊上,偶获一套八册木刻线装本的《靖江县志》。由此起步,徐汝明先生由浅入深地成为了靖江乡土文化史研究专家,在《收藏靖江》中他回忆了自己喜爱收藏历史文化旧物,尤其是从事靖江百姓家谱和私家园林史研究的心路历程。他感慨道,通过自己对靖江历史文化的研读,然后转化成为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我这二十年就像登楼梯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被人称为‘文化人’,我十分满意”!(徐汝明:《收藏靖江》)
除了上述这些开卷有益、合册启悟的篇章,书中还有众多实话实说而震撼心田的片段,令人过目难忘。如以同出生于1946年的两位靖江画家为例:世居靖城后铺的“遂初堂”(大抵在今人民公园之“盆景园”及“园中园”位置)的朱娟娟女士,回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县人民政府为办“干部疗养院”而迫迁赁居烈帝庙街一所三间五架梁的平房后(当时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偿),带着“家庭成分”的“阶级斗争原罪感”不断追求书画艺术的初志……在功成名就之后,她的宝贵人生体验是:“人的生命就像一条河,从涓涓细流淙淙地下山,逐步积蓄能量,既而一路奔腾呼啸,过急流险滩,有太多的不可知因素,逐步江面开阔,风平浪静……我想利用有生之年继续好好修为,用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画出心中的理想境界。”(朱娟娟:《画画是我的生命常态》)而陈明先生则在回忆中说,遭遇1966年8月的“文革”运动后,家中“只字片语的纸片都被搜缴殆尽”,但自己还是努力拼搏,“尽人事而听天命”,终于成为知名的花鸟画家。(陈明:《竹外桃花三两枝》)
值得一记的是,正是由于阅读了本书中1925年出生的刘鲁平先生《山峰意出群》一文,知晓了他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牵连,于1965年调至人民公园(当地习称“公花园”)并任园长后,如何种兰艺菊做山水盆景的曲折经历,我才于2016年5月12日上午,第一次踏土走读了这个在中国园艺界曾经知名一时的公园。而此行,笔者是应靖江图书馆之邀,假址靖江外国语学校报告厅,要作一个题为《在书香中成长——中外名著中的成长故事》的讲座。
在李筱纲馆长的陪同下,我由观园桥入,漫步各处游观。因此得知,此地也正是靖江先贤乡绅陈显华、盛舜臣、周劲军等人,于1933年众筹建立靖江图书馆前身“显华楼”之地,如今靖江图书馆在此设立有惠民阅读的公益性“马洲书房”,环境清幽,装饰文雅。我在“马洲书房”的分类书架上,发现了陈新宇《靖江山水盆景》等一些乡土文献著作,更即时看到室内读者中有老有少,不禁为靖江图书馆这一惠民阅读新措施而暗自叫好。
此行从“马洲书房”的壁挂展板中得知,早在1955年,时在人民公园梅花阁东侧崇圣寺之藏经楼一层的靖江图书馆,就举办过“青年讲座”等活动。我设想,在中共靖江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假如公益性的“马洲讲坛”能够穿越时光隧道,落址于此处园林建筑之中持续开讲,让书本中的芬芳知识活化为书香的翅膀,普惠众生,坚持有年,那么,我所主持的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是应该授予其“华夏书香地标”这一荣誉匾额的。
按,“马洲”乃是靖江古称谓之一。而相传由孔子五十二代孙元虔昆季所建“马洲书院”,也是本地历史上第一所教授子弟的私立儒家学堂。孔氏家训云:“治生勿求富,读书勿求荣”,以其道出了生产经营以养家糊口可持续发展为本,读儒家经典以修身齐家处世做人为本的儒家文化传统,素来为当地人士所称赞和推重。其实这十个字,也正是当日书院授业弟子的“院训”,因此后代有“尽变衣冠俗,终归礼仪源”,“江南游学子,瞻拜敢忘言”之说。
“治生勿求富,读书勿求荣”,作为不可多得的乡土文脉之一,它与“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靖江传统小康之家的家教一样,应被视为靖江历史上最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保护传承之余,予以光大发扬。而以口述史形式数易文稿而编著问世的《靖江老先生》,正是专业性地为靖江文脉的可持续传承,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且内涵厚重的知识文本。为此,我期待着正在紧张进行中的《靖江老先生(口述史)》的续编,能够早日问世,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