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在未来的日子里
发布日期:[ 2011-07-12 ]
点击:[ 9602 ]
施 丹
有位西方哲人曾经这样说:“生命的价值无意于时光的长短,而在意于所有的时光,是否都注满了对未来日子的守望。”
或许,以我如此平庸的心智,尚且不能完全品味哲人隐含其中的、那份感悟生命的禅意。但是,当我有幸解读了苏州民革的一些重要工作,并且有意或无意地走近了来自苏州民革的几位普通党员,透过他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事业与信念,我是真实感受到了所有关于生命以及生命价值的这份美丽、这份美好。
年逾六旬的周秦教授,是中国当代昆曲文化及古典戏剧理论的著名学者。每逢说起昆曲这种几近濒危的艺术剧种,周秦教授总是喜欢用“抢救”和“保卫”这类词,来形容昆曲所处的环境;当演出一场昆剧竟然赚不回几盅茶钱,当唱昆曲的演员已经比国宝熊猫还稀缺,周秦教授只得连声感叹:“有愧啊,如此精妙绝伦的艺术,若是失传在我们的手中,真是愧对列祖列宗、后世子孙啊。”为了无愧先人也不负后人,周秦教授几乎将一生的心血,都倾情泼洒在了昆曲文化保护与弘扬的事业上。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昆曲艺术”本科班,在苏州大学应运而生,曾经奄奄一息的昆曲剧种重新焕发生机。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评为“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应当说这是人类对东方一枝空谷幽兰最神圣的膜拜,这是世界对中国一位艺术守望者最崇高的敬礼。
黄刻松,一名我们同样需要给予深深敬意的布道者。作为苏州市著名民营企业、张家港保意电器集团的当家人,黄刻松在这些年里,一直把自己的家门,朝着那些面临不幸和面对苦难的人们,毫无保留地敞开。伤残退伍军人徐厚才回到家乡后,一时生计无着,萌生了厌世的年头,黄刻松在一个夜晚,悄然走进了他破落的院子,在送上衣食住行等各类生活用具的同时,黄刻松也给徐厚才送上了“坚强”和“乐观”的生活信念。“5.12”汶川大地震,毁灭了四川绵竹市一个名叫博爱小学的校舍,就在孩子们面对废墟一片茫然无措的时候,黄刻松和他的保意电器集团来了。当新校舍、新校服和新一轮冉冉升起的阳光,重新走进孩子们的生活里,灾难已经从汶川、从中国不屈的土地上全线溃败、落荒而逃。
应该说,周秦和黄刻松,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里的守望者。由于昆曲“曲高和寡”的因素,市场决定了周秦教授必须用他的一生,在寂寞与贫困中坚守。这些年来,周秦教授一直深居简出,除了笛韵琴声,现代生活的元素似乎离他很远。对此,周秦教授的解释是:既然昆曲仍在清贫之中,我个人也就不指望荣华富贵啦。而黄刻松则是作了另一种解答,仅仅近5年间,黄刻松用于资助贫困和社会公益募捐的钱物,总数就远远超过了百万元,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人泪窝子浅,看到不幸的人心就酸,这些钱他们用了比我自己用更有价值。”
当然,无论精神还是物质,周秦与黄刻松,都正走在他们各自迥异、精彩绝伦的路途上。一个甘受清贫,却吹笛度曲、操琴吟哦;一个泛舟商海,却仗义疏财、普渡众生。但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周秦和黄刻松,又都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行,那就是:关爱民生,大爱无疆;关注民族,大气磅礴。
在这里必须肯定的是,周秦与黄刻松对人生或事业的选择以及随后的精彩,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中山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与民革苏州市委长期重视思想建设密不可分的。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作为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革在参与国家管理和建设事业中,始终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一大批民革党员自觉接受着科学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熏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成为社会的中坚,成为生活的强者。
现在,还是让我依旧触摸着那位西方哲人的思绪,去景仰那些关于生命时光与未来日子的崇高和圣洁吧。同样,作为一名普通且平常的民革党员,我不知道自己可以为我们这个正在阔步向前的共和国奉献些什么,不过,我坚信:共和国每一个未来的日子,一定充满生机并且无限美好,因为,在苏州,在民革,有着无数的周秦和黄刻松——
他们在守望中坚守!
他们在坚守中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