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郑德华的民革情缘
发布日期:[ 2018-11-06 ]
点击:[ 8957 ]
在组织处工作多年,每年往外寄出的信件数以百计,收到的信件却不多。有一位百岁老人,从4年前开始,每年寄一封信给我,这位百岁老人叫郑德华,是民革江苏省委组织处直接联系的党员。
与郑老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始于2014年的第一封信。
省民革会计室负责同志:
10月22日我儿子接听省民革组织处电话(我因年老耳聋无法接听电话),才知道为什么每次邮局送来《团结报》都是两份,一份是我在邮局订的,一份是承蒙省民革代我订的。
今后如有指示等有关事宜,请祈来函,请勿打电话,以免误会,为感。
请问您是不是贵姓张?去年春节前,承蒙您们莅临富贵山庄,慰问老党员(我是1952年参加民革的,今年96岁),使我非常感动。请问那天带队的领导尊姓大名?当时我忘了向他请教。请您函复告知为感。
此致
敬礼!
郑德华上
2014年10月24日
信是用蓝色圆珠笔写的,信纸是红色条纹信笺;整封信不过200余字,但思路清晰,措辞考究,格式严谨,字迹工整。对于用惯了QQ、短信、电子邮件,依赖各种输入法、提笔忘字的我们来说,这封信简直是“天外来客”——这个年代居然还有人认认真真地写信!这个人已经96岁了!并且,这位96岁的老人还在坚持读报!惊喜之余,我们立刻与郑老取得联系,一是对他信中提到的问题进行答复,二是跟老人家确认,明年开始不用自费订阅《团结报》,省委会为60岁以上的老党员统一订购《团结报》。
事情办结后,我对这位96岁的老党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利用管理党籍的工作便利查看了郑老的党籍档案。郑德华,男,1919年10月生,南京人。1952年在河南省许昌市加入民革,党籍编号为豫0303。郑老于1957年调入江苏省棉麻集团公司工作,任工厂会计,获得会计师职称。1986年退休,退休后随子女生活。也就是说,郑老的专业是会计,主要工作经历也是会计,想来字迹清秀工整、格式严谨是会计职业习惯使然。是年,郑老96岁,党龄62年。
原以为我与郑老的“缘分”仅止于此,没想到一年后收到了郑老的第二封信。
《江苏民革》负责同志:
我现已入住南京市玄武区老年公寓。今后承蒙寄给我《江苏民革》和团结报等学习资料,请寄南京市玄武区月苑南路9号,玄武区老年公寓1栋3楼9室为感。
敬祝
工作顺利!
老党员郑德华敬上
2015年12月6日
因涉及到党员地址变更和《团结报》邮寄信息,这封信又转到我手上。102个字,更像是一张便条;字迹工整,简洁明了,与去年那封信一样。为确认信息(其实是想了解郑老的生活状况),我先与郑老的子女进行联络。其子表示,郑老年事已高,子女虽都在身边,然而各有家庭,无法照顾周全,多番寻觅找到了条件不错的玄武区老年公寓,想让郑老得到更专业的照料,郑老本人也很愿意入住老年公寓。其子特别强调,今后《团结报》和《江苏民革》可以寄到家里,他们会给老人带过去;也可以直接寄到老年公寓,郑老每期都看。
我又联系郑老。郑老听力退化,戴着助听器,电话沟通不太顺畅。反复数次后,郑老终于听清“民革组织处”几个字。老人家情绪很激动,找来一位工作人员帮他接电话。电话那头,我听到郑老缓慢、清晰又急切地说“最近几期团结报我没收到”。
20天后郑老收到了这几期团结报。作为省直工委年龄最长、党龄最长的老党员,郑老被确定为2015年重点慰问对象。春节前夕,我陪同原民革省委副主委殷志强、组织处处长曾宪苓前往玄武区老年公寓看望郑老。出发前曾处特地提醒:除了慰问品,把最近几期《团结报》给郑老带过去。
在玄武区老年公寓门口我第一次见到了郑老。中等身材,体型偏瘦,一身黑衣黑裤,精神矍铄,笑容满面。“字如其人”,这是我对郑老的第一印象。郑老兴致高昂,领着我们走到他位于3楼的房间。“条件很好!”老人家很开心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公寓生活,“什么都好,就是伙食不太好,没有肉吃!”此言一出,举座大笑。郑老随即又表示,子女会在看望他的时候给他带菜。我们放下心来,郑老精神很好,说明他生活很愉快。当然,郑老最念念不忘的还是民革的一报一刊。看到我们带来的最新几期《团结报》,郑老两眼放光,喃喃道:“我每期都看的,每期都看……”殷主委看到郑老的状况非常高兴,他说:“老人家你要好好保重身体,要长命百岁!”郑老爽朗大笑。离开时郑老坚持把我们送到楼下。驶离老年公寓时我透过车窗看到郑老站在门口,缓慢而有节奏地朝我们挥手。是年,郑老97岁,党龄63年。
2016年郑老的来信有点不同。2016年初民革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党籍信息查核工作,我们利用各种渠道采集党员信息。年轻党员一般通过电子邮件发放“民革党员信息采集表”;对于部分不使用电子邮件、甚至失去书写能力的老党员,我们把采集表打印出来,夹在每月例行邮寄的生日贺卡里,寄给他们,并附上“填写说明”,告知如有不便可请子女代笔,不记得的信息可以不写,最重要的是写清楚有效联系方式。郑老生日是10月27日,给他的生日卡寄出不久就收到了回信。郑老的信再次感动了我们。这封信内容丰富、完整,除了用黑色水笔认真填写的《民革党员信息采集表》,还有郑老的学历证明和职称证书复印件(感谢郑老,我第一次不通过档案馆而得见五十年代的学历证书和八十年代的职称证书)。通过生日贺卡反馈的100多份采集表里,像郑老这样及时、迅速反馈采集表的不多,如郑老这般详尽、准确填写信息的也不多,主动附上学历、职称相关材料的更少,足见郑老严谨、细致的做事风格,以及,对组织高度负责的态度。采集表“个人简历”的最后一栏,郑老写道:“1952年在河南省许昌市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河南省许昌市委员会,介绍人:房西华、李振亚。”是年,郑老98岁,党龄64年。
2017年,郑老又来信了,这回是“讨要”杂志。
曾处长:
您好!
我托共产党的福,今已99岁,除耳聋外,身体还好。
我是1952年参加民革的老党员,我在玄武区老年公寓,每天阅读报刊,了解国家大事。最近阅读党中央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作(的)报告。
关于省民革的《江苏民革》,今年我只收到第1期双月刊,续刊至今没有收到。
请您代为查询,并请补寄续刊,使我便于学习,为感。专此敬祝:工作顺利,健康长寿!
党员郑德华敬上
2017年10月24日
我们马上联系宣传处核实,确认邮寄地址无误且投递成功后,我们给郑老回了一封信,告诉他我们的查询结果,杂志应该是被他人误取了,请他安心,杂志会定期寄送,并附上第2、3、4期《江苏民革》。不久,郑老女儿来电,告知郑老已经收到信和补寄的杂志,老人家特别开心。女儿问:“快年底了,是不是像往年一样,组织上还有人来看老爷子?”“当然有!”“他每年都盼着你们哪!”是年,郑老99岁,党龄65年。
2018年2月2日,我与张辉、龙珊珊两位同事一同前往玄武区老年公寓看望郑老。我们到房间的时候郑老不在,同屋老人说郑老出去打水,马上回来。郑老的床铺依旧整整齐齐,床头柜上放着2份《团结报》,出版于1月23日和1月27日,最新两期。我们注意到两份报纸的报头上分别用蓝色圆珠笔写着2个数字:28、30。想了想,我们很快明白了:郑老在给《团结报》编号。正看着,郑老拎着水壶进来了。与两年前相比,郑老步履迟缓了些,但精神依然矍铄。郑老已不记得张辉(2014年慰问),也不记得我(2016年慰问),戴上助听器后终于弄清楚我们是民革省委组织处的,老爷子又兴奋起来,他得意地伸出右手食指在我们面前晃了晃:“过年我就100岁啦!我身体很好,除了耳朵不好!”老爷子慢慢清理出2把椅子,又指指床,坚持请我们坐。待我们坐下,老爷子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把钥匙,打开床尾一只小小的单门柜,从柜子里取出一件用报纸包裹的四四方方的物品。打开报纸前,老爷子顿住,抬头冲好奇的我们笑了笑,然后颤巍巍地剥开报纸——一份大红的荣誉证书出现在我们眼前。郑老把证书递给我们:“你们发的。”打开证书,原来是省直工委2009年授予了郑老“优秀党员”称号。9年前来自组织的荣誉老人如此珍视。一时无语,我们望向郑老,郑老又笑:“你们发给我的。”充分了解过郑老的身体、生活状况,确认一报一刊他都能按时收到后,我们准备告辞。放好慰问品,我们起身,想帮他收好荣誉证书。郑老摆摆手,拒绝了,自己动手,一点一点把证书包好,平平整整放到床上,然后跟我们告别。今年,郑老100岁,党龄66年。
每年,在省直新党员入党学习班上总能听到各种各样加入民革的原因、理由,以及对民革的期许。我听到最多的加入民革的原因大都源于身边的民革人感染,而民革人,除了那些在历史中熠熠生辉的前辈,更多的是像郑德华这样的普通党员。对工作,他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对民革,他们初心不改,忠诚淳净;对国家,他们满怀希望,奋勇向前。曾经认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然而,当活过一个世纪的郑德华老人站在面前,我意识到,他们,就是历史,我们璀璨的历史。(冯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