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民盟、九三和无党派人士界委员联组会议发言
发布日期:[ 2013-01-23 ]
点击:[ 9242 ]
1月23日上午,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革、民盟、九三和无党派人士界的委员,围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何权、程崇庆主持会议。
王鸿声、陈萍、程吉林、张丽霞、李靖华、黄贤金、宋如亚、黄文龙、黄咏梅、陈还堂、傅阳、韩小冬等委员先后发言。
王鸿声委员(民革苏州市委主委、苏州市副市长)就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区域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是以城市为中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李学勇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完善和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都将经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根据苏州的实践,有几个建议:
1、 要准确定位城乡的规划。城乡一体,要以城市为中心。以省会城市、省辖市和县城中的那类城市为中心值得我们探讨,我个人认为:以县城为中心的规划,将导致省内县域经济社会的同质化,造成重复投资加剧,造成巨大的浪费,显然范畴太窄。而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城市,范围太大则难以形成推力,特别是三集中等措施难以实施。
2、要配套完善的政策。城乡一体化首先我们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思维,使资源要素在城乡可以自由流动,使农民能在转变身份和就业有更大的机会,城乡各类社会保障并轨。其次是政策要配套齐全。我们在社会事业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将碰到许多事关民生的事情,如生育政策、农村经济,土地流转等等。
3、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生育政策。支持苏州争创全国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示范市。
陈萍委员(徐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主委)就启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实施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加强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挖掘沿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对该区域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崛起、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黄河故道是黄河1194年侵泗夺淮入海,1855年北徙山东利津入海后形成的故道。主河道西起河南兰考县东坎头,穿山东、安徽省境于丰县二坝进入江苏,流经丰县、砀山和萧县(安徽省)、铜山、徐州市区、睢宁,通过宿迁、盐城滨海入海;黄河故道总长度738公里,苏北总长度是554公里。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治淮工程到近年来的黄河故道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在历届党委、政府和沿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沿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开发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该区域战线长、面积大、人口多,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开发潜力巨大,是振兴苏北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但由于历史、区位、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沿线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村庄面貌仍然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仍然较低,目前仍是一条“贫困带”。实施黄河故道沿线综合开发,这既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也是沿线区域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沿线干群的急切期盼。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大事。
开发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黄河故道沿线综合开发作为省委、省政府支持苏北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把与新一轮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坚持水利、交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六位一体”,高标准编制规划,多渠道增加投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中泓贯通、道路畅通、土地整治、农业提升、生态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等“八项工程”,实现沿线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业基地和文化旅游设施,设施配套、生态美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
建议:
1、尽快将黄河故道沿线综合开发列为省级发展战略并争取纳入国家、区域相关发展规划。黄河故道在我省境内总长554公里,占全长的75%,全部流经苏北地区。目前该区域仍然是全省乃至苏北地区的贫困带。深度实施黄河故道沿线综合开发,对于加快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省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将其列为省级发展战略。同时抓住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黄河故道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覆盖区域,有能力成为苏鲁豫皖地区新的重要水利工程,建议省委、省政府依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尽快研究论证从长江引水补充黄河故道的方案,争取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配套项目。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争取将黄河故道沿线综合开发的纳入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淮海粮食基地扶持项目和国家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
2、先行试点,有成熟经验后加大力度在全线推广。徐州市委、市政府已将黄河故道沿线综合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专门成立了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精心编制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编制要求,选定中科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为县区段规划编制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院为城区段总体规划编制单位。目前,各项规划已基本形成初稿。积极制定政策,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徐州境内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的意见》。同时还下发了《关于推进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的政策意见》和《全市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加快项目编制。按照思路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的要求,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全部以项目为载体,实行项目化管理,把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度的具体项目,扎扎实实,有序推进。具体措施按照“一年启动实施,两年初见成效,四年完成任务”的总体安排,到2012年底,完成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实施方案和项目库编制,启动实施年度项目,完成总体任务的15%;2013年—2014年,基本完成中泓疏浚开挖任务,基本建成沿河两岸公路,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特色农业基地和文化旅游设施,完成总体任务的70%;2015年,全面完成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任务。
3、加大对黄河故道沿线基础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沿线规划水利中泓贯通工程、黄河故道高亢地区水源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规划建设沿线交通路网,实现两侧道路与高速、国省道、县乡公路、镇村公路及沿线主要旅游景区的互连互通。规划开发配套中泓两侧的荒滩、荒坡和工矿废弃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国土整治复垦、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万顷良田建设等项目,为全市农业发展拓展空间,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30万亩“旱改水”项目),为提高全市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支撑。规划设计了生态建设工程、环境综合整治、文化旅游和扶贫开发工程。通过四年基本完成各项工程,总预算县区段总投资为150亿元左右,鉴于投资数额较大,仅靠市县财政资金难以解决,建议省政府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列入年度专项资金预算,设立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并适当给予我市一定倾斜。
4、建议省帮助做好与安徽省有关工作协调。我市丰县至铜山段的黄河故道其中有18.7公里从安徽境内通过。按照中泓贯通、道路畅通等规划目标要求,在水利、道路、环保、村庄整治等建设上必须与安徽省充分衔接。鉴于是跨省协调,难度较大,因此恳请省委、省政府给予帮助协调解决。
在徐州市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建设,请求省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指导支持的同时,启动苏北地区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整体规划和建设,通过这一重大项目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张丽霞委员(无锡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主委)就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行发言。
为了更好的加快推进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水平,建议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五大机制”。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全省广大农户要基本实现“人人有就业、个个有保障、家家有物业、户户有股份”目标,农民的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比重大幅提升,收入结构显著优化。增收层次进一步提升,增收形态由以就业为主向就业、创业、置业并举转变,增收动力由依靠体力为主加速向体力、技术、资本并进转变。
(二)建立城乡一体的资源要素优配机制。城乡一体总体规划日趋科学完善,城乡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更加有机融合,以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为重要节点的现代化、一体化城镇体系基本建成。以重点工程为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和城镇集中水平不断提升。
(三)建立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融合机制。以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引领,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联合,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业发展方式深入转变,加快向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与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四)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力均等机制。镇级财力加快增长,财政分配体制更加完善,财权与事权基本匹配。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更加平衡。公共财政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更多向“三农”倾斜,更多投入农村民生建设,公共财政的阳光城乡普照。
(五)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规范机制。农村社会管理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加快转型,新型社区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基本健全。为农服务更加全面深入,信息沟通更加便捷高效,工作举措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农村居民对社区管理服务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自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要建立以上五个方面的机制,必须重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加注重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深入推进开展新一轮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大力抓好农业转型、集聚集约、合作富民、集体财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才培育、农村金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工作。
(二)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强化城乡功能一体、形态互补的发展理念。建设形态上,要把打造现代城市风貌和彰显都市乡村特色相结合。建设路径上,要一手抓集中集聚,走城市化带动之路,一手抓综合整治,走乡村化提升之路。引导各地根据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发展水平,科学制定规划,实行特色发展,建设美好家园。
(三)更加注重民生保障。突出农民增收工作,大力发展物业、资金、劳务等各类农村富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村级(社区)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民创业置业,纵深推进、切实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低保四方面保障制度的城乡接轨,确保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四)更加注重示范导向。积极开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争先创优活动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层层扩展,不断提升。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各项社会建设,确保农村发展经济转型与社会转轨相同步,物质提升与精神进步相一致,客观成就与主观感受相统一。
(五)更加注重凝聚合力。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典型引导、项目引导,以创新的制度、灵活的机制、有效的载体,为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优化环境、创建平台、畅通途径。扎实开展城市机关(单位)与经济薄弱乡村的结对共建活动。以此推动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市校结对、部队结对等各种形式的共建联建活动,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不断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合力。(图/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