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建议(2003年)
发布日期:[ 2005-03-04 ]
点击:[ 4471 ]
《义务教育法》赋予了每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几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在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为我省在“普九”的基础上发展十二年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在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上,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一些新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当前中小学择校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及早的纳入议事范围,加以解决。
一、 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矛盾
1、人民群众希望子女进好学校与优质教育资源偏少的矛盾。当前在家庭组成上,每户只有一个孩子,作为父母都希望子女能进一所教学条件好、质量高的学校,而优质教育资源偏少造成了学生不必要的竞争。南京外国语学校去年计划内招生200多人,结果报名考试的学生就达一万五千多人,听力考试一个小时就落榜一万三千人,给家长、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南京市鼓楼区内的两所知名小学,成了重多家长竞争送孩子的焦点,很多家长通过各种关系,不惜代价为子女入学择校。作为家长,绞尽脑汁花钱把孩子送进理想学校后,就如释重负,了却了一桩心愿。但“择校”使得许多重点学校扩容节奏大大加快,学生大量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城市中55人以上的班级占56%,农村占41%,个别学校81人一个班。难怪许
多老师都苦叹:一个班这么多的学生怎么去保障教学质量!
2、现阶段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与教育成本提高的矛盾。当前,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普遍不足,城市中绝大多数的学校经费困难,公用费严重不足,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现在国家要求在小学中开设电脑课和英语教学,辅助教学费用增加。同时为保证教学光线,学生进教室就开灯;为保证厠所清洁,常流水不断,仅此高额的水电费有些学校就难以承受。普遍存在“吃饭(工资)靠国家、建设靠附加、福利靠自家”。财政的投入只够发教师工资,学校的建设费用大部分来自择校费或赞助费,而教师的福利也多是靠办班、补课及其它收费解决。有些校长道出苦衷,明知乱收费违规但没有办法,学校要生存,换任何人来也会这样做。
在苏北农村,情况更严重,许多地区教师工资发不出来。江苏省教师工资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国家标准,一部分为省定标准,现在的工资构成比例为6:4。虽然江苏省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要求各级领导将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作为考核干部的第一政绩,但能发放的工资部分也只有国家标准,有的地区执行的是国家1997年制定的标准。对省定的部分采取各地有钱就发,没钱就不发的作法。更谈不上调资了。江苏省苏北地区某贫困县,全年的财政收入98%用于工资的发放,解决吃饭问题。一位县领导说,工资的增长已超过财政的增长速度,至于发展义务教育无钱谈起。
3、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发展的矛盾。现行的学校管理模式滞后,不适应教育的快速发展。政府规定收取的代办费、学杂费标准,远远不够学生的支出。必须尽快放权给学校,按实收取。江苏省自2001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来,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仅此用于教育的财政缺口就达17.4亿元。税费改革后农民的“一事一议”中又不包括教育集资,农民普遍认为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事,应当国家出钱。另外,税费改革后农村学校的会计几乎撤消,学校的经费由乡政府管理,校长没有财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发展。有些学校税费改革前负债发展,税费改革后还债的渠道没有了,还债成了大问题。现在农村教师大多归乡镇管理,一些不合理的摊派使教师原本就不多的工资雪上加霜。有些教师认为,你不能足额的发放工资给我,要我付出太多的精力用在教学上也是不可能的。以至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
4、加速城市化进程与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矛盾。当前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城市转移。这些来城市打工的农民,很多是举家带口,在城市中无正常工作,存在打工地点多变、住址多变,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受户籍限制和城市学校高额的择校费,导致这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民子女入学困难。已有的为外来人口开办的学校,条件差规模小,教学要求达不到标准,至使很多进城民工子女成为城市中新的文盲,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现阶段义务教育择校产生的弊端
1、义务教育择校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义务教育法》赋予了每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可近年来,在义务教育阶段上的高消费持续升温,据统计,42.7%的居民认为在教育上的投入现在已经是他们家庭开支的主要内容了,超过60%的家庭1-3年内要把钱花在教育上,而且是大额支出。教育消费已成为民间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江苏省城市调查队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按2001年教育支出水平计算,有孩子上学的家庭一年需为每个孩子支出5727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7.4%。按各学级的费用计算,一点弯路不走,将一个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需花费13万元,如果加上择校费将达到22万元。这还不包括孩子在家的一切生活费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家长和学校共同托起了一个“择校”的消费市场。
2、择校加剧了重点学校与弱势学校的差距。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分。对家长和学生来说,有重点学校存在就谈不上接受教育机会均等,哪个重点校的牌子是随便挂上去的?在家长和孩子的眼里,那是实力的表现,是好的学习环境、高的教学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标志,同时更是造就孩子大好前途的福地。然而重点学校毕竟是有数的,不可能大家都挤进去,而原先条件差一些的学校要发展起来,必然有一个过程,但有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孩子陪伴渡过这个过程?多位“弱学校”的校长对日趋严重的择校问题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择校更加剧了学校间的差异——“好学校”生源越来越好、由于学生择校获得的收入越来越高,教学条件越来越得到改善,师资越来越强;而所谓的“弱校”则会陷入“恶性循环”,想发展却无能为力,这种校际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同时也使学生和家长负担更加沉重。
3、择校带来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偏少、学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教育差距。加大了教师工资差别、南北地域差别、城市与乡镇的差别、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差别,结果导致了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人为的造成义务教育阶段享受教育的不平等。
4、小升初电脑派位产生新的问题,加剧了择校风的盛行。小升初电脑派位本是一种方便孩子就近入学,抵制不正之风的好办法。但同时又产生了一种新问题,对学习好的孩子来说,电脑派位到较差的学校入学,家长不愿意、孩子不同意。家境好的家长不得不花几万元的择校费,将子女送入好学校。最伤心的是被派位到较差的学校而又无力支付赞助费为孩子择校的家长,他们认为是自己对不起孩子,是家庭拖累了孩子。一部分家长认为,如果有升学考试,考不上好学校也就罢了,而由于人为的因素,实在是不甘心。择校风的最后结果,就是用金钱开道。为什么要放弃让孩子接受均等的义务教育机会,而选择电脑派位以外的高额交费去择校?众多家长们也有苦终,我们并不是钱多了没处花,这实在是无奈,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每家就一个孩子,谁肯让自己的孩子落后?
三、对现阶段义务教育的建议
提高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认识,加大财政投入。义务教育是一种全民的教育,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对义务教育的普及进行扶持,特别在资金上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完善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经费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教师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学校的正常开支和运转,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合理调整和危房改造。
实行高初中分离,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针对当前普通中学中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并存的局面,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实行高、初中分离的办法,使义务教育能够独立的发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取消重点与非重点的评比,保证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上的相对平衡,对其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在学生具体分班上采取小班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
制定有关规定和采措施,不允许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政府对当前盛行的择校现象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义务教育阶段一律免试、就近入学,不允许择校。使广大学校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教学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根据现有义务教育成本,制定学杂费、代办费的收费标准。
多渠道筹集义务教育资金。普及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大事,事关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在当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为解决教育资金不足的矛盾,除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承担外,可鼓励学校与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联办,通过冠名权等多种形式筹集义务教育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