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10-03-01 ]
点击:[ 4067 ]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我省的职业技术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教育与人才观念滞后,不利于形成职业教育良好办学环境。
当前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歧视和偏见。“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在政府各级部门中普遍存在;在“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单一人才观,使得不少家长和学生将接受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无奈的最后选择;许多企事业单位用人片面追求高学历,既浪费人才,也误导社会。这些因素导致职教生源缩减。
(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不够,管理不到位。
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着职校规模小、资源分散、专业设置大而全的问题,造成职校同质竞争,生源困难,教学设施资源闲置浪费。目前对职业教育尚缺乏科学、统一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各级检查、督导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职校办学缺乏特色,学生实践不足,教育质量不高。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基本方向,但有些职业学校脱离地域、设备师资、生源等实际,盲目开设时髦专业或针对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类型开设专业,地区与地区之间,或者同一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专业设置雷同、结构同构现象,因而难以形成学校的自身优势和品牌特色,难以形成学生的就业优势和竞争能力,同时也使得学校办学难度日渐加大。校企合作缺乏,不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影响学生就业。
(四)办学经费不足制约职校发展。
职业教育需要更多更新的教学设施,成本大大高于同级普通教育(据世界银行统计,职教成本是同级普教的2.53倍),而职业院校收费标准偏低,中职每生每年2000元,高职每生每年4000元,又因招收的学生经济困难者居多常收不足。财政提供的职业教育经费明显偏少,特别是实行零基预算后,经费使用更为困难。一些职业学校老师的省标工资未能发放到位,所缺部分只能由学校自筹资金解决。前几年职业院校竞相扩大办学规模导致的负债现已进入偿还阶段。
(五)师资不能适应职教发展需要。
一是师资队伍不稳定,这是由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待遇偏低(如省标工资不能发放到位)、生源缩减、教师对前途担忧导致的。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一般只占到专业技术教师的40%。教师到企业实践缺少完备的政策支撑,向社会招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存在体制障碍。
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职教发展氛围。
首先,加强舆论引导,消除职业歧视,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职校毕业生的突出事迹,在全社会树立正确人才观。其次,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列入政府绩效评估的项目中,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再次,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可以把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权限授予行业协会,使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就业市场的专业与权威凭证。
二、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各市、县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关于每30万人口设置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职业学校重组与专业的优化组合,探索资源共用机制,形成高层次、规模化办学优势。可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部委办局、大中型职教企业负责人组成的职业教育管委会,定期商讨涉及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探索制定科学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各级政府及管委会对职校的检查、督导制度。
三、进一步突出特色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拉动学生的招生与就业。
教育主管部门应为顺利完成职校招生计划提供政策保障,保证合理普职比。继续抓好对口高考,满足一部分进入普高无望的学生希望升学的需求。各职业学校应因地制宜,根据生源、师资、就业情况合理设置专业;优化办学体制,引进技工教育的办学模式,长短结合,实行定向招生、定单培养,以高质量的就业拉动招生;深化课程改革,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式教学改革,将课堂拓展到车间和生产一线。鼓励教师自编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灵活、与时俱进,并鼓励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四、进一步拓展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渠道,优化办学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确保职校教师的省标工资发放到位,同时政府应兑现职工教育经费或城市附加费中用于职业教育的费用。继续大力推行国家助学金制度,为农村地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经济保障。积极引进民间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形成贴近市场、灵活高效的办学机制,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鼓励产教结合,职业学校自筹资金。
五、进一步推进人事改革,大力提高职校教师队伍素质。
首先,应在学校内部实行公开竞聘制度,逐渐形成学历较高、能力较强的专业型领导干部队伍。其次,建立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并重视职校联席会议制和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解决职校发展中的困难。多渠道引进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到职校任教。再次,改革利益分配制度。实行绩效考核,将教师的工作与收入挂钩,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最后,注重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