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态文明新水平 建设美丽和谐新江苏
发布日期:[ 2013-03-14 ]
点击:[ 3680 ]
民革江苏省委员会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子孙后代的福祉。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要求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多年来,我省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202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生态省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为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新水平,努力建设美丽和谐新江苏,建议如下:
一、建设美丽和谐新江苏,需要树立大生态理念,确立大生态战略
大生态,是指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谐发展、互为关联、有机运行的状态。没有良好的社会生态,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甚至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事实表明,缺失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社会生态,是造成“经济大发展,生态遭破坏”的根源所在。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切实树立起生态政绩观,确立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大生态战略,并将大生态战略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二、建设美丽和谐新江苏,需要健全法规,完善机制,加强生态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关键。
在大生态战略中,社会生态起着主导作用。加强生态社会建设,要健全法规,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各类法律法规。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既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要充分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客观条件。按照大生态理念,构建全面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要特别注意生态文化、公众生态意识和良好生态行为的构建。建设生态社会,还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使人人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坚持生态建设信息公开,建立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及公众听证制度,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创建生态村、优美乡镇、绿色社区、清洁生产文明单位等活动,使广大群众成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监督者、建设者。
三、建设美丽和谐新江苏,需要明确思路,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以农副产品“三化”(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为目标,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逐步扩大传统农副产品中“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比重,并将“三品”生产由传统的种植业生产推广到畜禽养殖业和渔业生产,建立畜禽渔产品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为核心,加速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企业,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社会综合效益,减轻工业生产对环境、资源的压力与影响。强化“绿色”理念,培育“绿色市场”,提供“绿色服务”,倡导“绿色消费”。
四、建设美丽和谐新江苏,需要突破难点,铁腕治污,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美好、美丽、和谐新江苏,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灿烂阳光,也要雨露滋润;既要宽敞马路,也要绿树成荫。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务之急。当前要切实改善大气质量,在治理目标上,由主要污染物减排向空气质量改善转变;在防治模式上,由主要污染物排放治理向综合防治、联防联控转变,由单一污染源控制向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多污染源综合控制转变,推进空气流通传输区域之间的联防联控;在管理手段上,需要不断创新,加大治理力度。对重污染、新增污染行业、企业实行最严格的限排、治理措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强化生态安全意识。既要强调生物生态的多样化,也要高度警惕外来物种的入侵和外来污染源的输入;既要注重工业污染的常态防治,更要警惕工业污染的恶意偷排、意外泄露,要高度重视沿江沿湖居民饮用水源地的立法保护;既要苦干实干,也要防止乱干蛮干,更不能干违反自然规律和科学精神的所谓“新生态”政绩工程。生态安全,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