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创建世界名城
发布日期:[ 2013-09-12 ]
点击:[ 3917 ]
民革扬州市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把扬州建成世界名城,结合扬州实际,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夯实名城的社会管理基础,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一、良好的社会管理体制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发展经济或者名城创建以及老百姓安居乐业都需要稳定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来做保障。
从总体上看,扬州社会体制与市情和各项制度是基本适应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扬州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扬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有些县市区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社会组织体系有待完善;有些县市区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等等。只有突破这些体制性制约,才能从整体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三个扬州”建设和建成世界名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其工作重心应在基层
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得社会面临着空前广泛的变革,也使得目前的社会处于一个矛盾多发期。我们通过对仪征市选样进行调研时发现,该市去年通过司法、仲裁、社区三位一体深入基层,形成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共参与化解医疗、交通、拆迁、劳资、工程、地界、环污、婚姻家庭各类群众利益矛盾多达9446起,成功化解9258起。使得这个环境的焦点城市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发生重大的群体事件。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不难发现,主要发生地在基层,牵涉的面以个体或部分人群为主,涉及的问题以具体问题为主,波及到的利益调整以局部利益调整为主,但由于许多具体问题具有相似性,因而由具体的小问题引发的许多人的共鸣,从而产生较大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在增多。而在许多基层单位、许多社区,还缺乏有效的、有序的普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普通群众遇到问题,心理上往往寄希望于上访或上网或微博,希望将小事变大事,引起上面重视,以求得问题的合理解决。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将重心下移,应以基层为主,应以畅通基层群众诉求渠道,增加和基层群众对话、交流、沟通、协商平台为主要抓手。
民革扬州市委充分发挥党派成员中医疗、司法、教育、经济方便的优势,结队春江社区、皇宫社区等基层组织,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社区,多年来一直坚持面对面的为社区群众提供司法、医疗、教育、帮扶等服务,使得这些社区多年来一直保持和谐稳定的文明环境。可见,社会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深入基层。要从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有效整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群众通过基层组织综合参与调解、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仲裁等渠道及时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分别实施分类化解、协调化解、就地化解;同时,建立建全对复杂矛盾纠纷化解联合督导挂牌督办制度,党委、政府、部门、党派、群众团体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三、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必须明确目标、定位、途径和措施
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管理的目标、定位、出发点、途径和措施作出的明确而深刻的论述,确立扬州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向。
1、切实建立并健全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要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转变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切实将“法制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的体制中。建立以领导责任制为龙头,以区域创建、系列创建、综治专门工作、联系点共建为重点的工作机制。健全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筑牢第一道防线。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 (社区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综管办)的社区管理架构,实行流动人口管理“一证通”、服务“一站式”等制度。建议广泛建立以共产党员、退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企管理人员、优秀群众为骨干力量组成社会管理志愿者,实施“平安先锋”和“志愿者红袖标”等综合治保工程。
2、注重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应急管理。源头管理要体现民生为先,服务为先。依据十八大精神,社会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基本需求,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动态管理就是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动态管理转变,建立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的体制和机制,使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又能在制度框架内得到及时解决。应急管理是指针对自然界和社会突发事件而建立的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突发事件面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3、全力扎实加强“三个建设”。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例如社会管理的政策及包括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体制机制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等等。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着重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们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第三,加强信息建设。运用现代的信息手段进行社会服务和管理。比如,政府信息化服务平台、视频监控、网格化社会管理中的信息采集等信息建设。
4、注重工作方法,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在处理民事矛盾纠纷、官民争利纠纷、违规违章问题时,多一点柔性少一点霸气,善于通过疏导、劝解、沟通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执法机关在案件处理程序上要增加透明度,凡能够公开的执法事务,不再讳莫如深。在执法过程中,要注重程序的合法性。凸显柔性关怀,不可简单粗暴。对外来打工者、小商小贩中的轻微违规违纪,应提倡多教育、少处罚。对某些性格孤僻、容易走极端,具有“弱势心态”的个人,当与社区联手,通过走访、排查,加强日常教育和引导,切实做到科学防范、有效化解等,避免因一些极端小事激成大祸,最终酿成悲剧可能。我们每一个从事社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和普通人员都应当警醒并牢记:一言不慎就可能引起干群对立,一事不妥就可能引发群体事件,一人不当就可能影响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