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开启了长江大保护的篇章。江苏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全省沿江地区也面临着环境隐患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偏重、跨江融合度不足等问题。如何落实长江大保护,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长江江苏段流域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全局性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思路
一是基于流域尺度的环境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长江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重点以区域污染防治为主。流域层面上的跨界管理手段和方法比较缺乏,行政区域之间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的跨界管理冲突现象突出。
二是流域间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不统一。江苏各地因发展水平、阶段不同,利益诉求不一致,在制定和执行本地区环保规划和相关管理标准时,只注重本区域内的发展需求和环境容量,导致地域间环境管理要求不统一,制定的环保目标、政策标准及执法尺度存在差异。
三是流域水环境保护跨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流域管理的相关职权分散在各相关职能部门,存在“多龙治水”现象。部门之间联动机制尚不完善,环保、水利、住建、农业、渔政、城管、交通等部门水环境管理职能交叉,在流域规划、治理、保护、监管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任务。
(二)岸线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江苏省沿江开发利用较早,历史遗留问题多,部分码头、人渡、突堤使得岸线不平顺,部分项目已停产多年,其残余建筑及设备等占用岸线,造成岸线的闲置浪费。二是违法建设成因复杂。部分历史原因或建设年代较久的项目,缺乏手续;部分项目选址不当,与规划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不一致,不满足相关保护要求;部分项目存在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不按批准建设等违建行为。三是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违法成本小、执法难度大是目前非法侵占岸线、非法倾倒废弃物等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河道水域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管理涉及行业和部门较多,管理执法需要进一步形成有效合力。
(三)防洪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是局部河势演变加剧、崩岸频发。长江中下游河道局部河势调整加剧,长江口河道河势变化复杂,使黄金水道能力提升受到限制。二是全球气候变化,风暴潮增多。长江江苏段地处感潮河段,沿江潮位受风暴潮增水影响大,现有的堤防设计未考虑台风增水影响。三是堤身内在质量不一。江堤达标建设受当时投资等条件限制,部分大中型建筑物未按标准拆建,仅采取应急加固措施,而小型穿堤建筑物加固不彻底。
(四)水环境主要问题
一是长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源众多。目前,江苏沿江地区分布着化工园区(集中区)、危险化学品码头、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等众多环境风险源,涉及危化品总量大。二是沿江饮用水安全隐患多。一些饮用水水源同各类危、重污染生产储存集中区交错配置,部分城镇排污口与取水口交叉分布,水运航道穿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象较多。三是水环境监测能力与应急响应体系不够完善。设置国控和省控监测断面的骨干河流占比仅为23%,同时,涉及危险品运输的移动源交通事故是引起长江江苏段突发环境风险事件的最主要原因。
二、对策建议
(一)把保护落实到立法中
抓紧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注重规划之间内容的衔接和互补,大力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岸线规划、交通规划等“多规合一”,确保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经济转型发展工作统一进行。
(二)岸线规划精细化、有序化,布局合理化
一是开展岸线专项检查行动。组织沿江各地调查长江岸线利用状况,开展岸线利用项目大核查。组织开展固体废物点位排查工作,重点排查固体废物的具体位置。二是加强岸线利用空间管控。开展长江遥感监测,量化水域岸线动态变化,突出空间管控,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水利、国土、财政部门合力推动,信息共享。
(三)流域管理对策措施
一是健全管理法规。通过健全流域综合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流域综合管理相关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流域综合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利、流域综合管理的各种制度和奖惩机制等。二是创新管理体制。分阶段循序渐进、逐步到位地推动建立流域管理委员会(议事决策监督层)和流域管理机构(执行层)两层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三是建立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效的协调机制、明晰的水权配置和交易机制、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稳定的投入机制、全面的补偿机制、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和共建的信息共享机制。四是完善管理制度。针对目前长江流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约束作用不强的主要问题,建立或强化规划防洪评价、水资源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建立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统一调度管理制度。
(四)防洪能力提升的对策措施
对建筑物进行安全检测和安全复核;对堤线调整要在河势演变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模或物模研究手段对防洪影响进行专题论证。建议各市县也要区分近远期计划,通过开展专题论证等途径达到堤线调整的目的。
(五)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保证水环境健康
一是加强河、海、湖、渠的水环境全要素监测,重视各有关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管理与价值挖掘;二是加快规划建设备用水源地,按照饮用水源地要求划分备用水源保护区;三是建立企业环境信用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督促企业积极落实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的建设;四是加强省际层面的信息联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完全的信息共享,政府及各企业监测的数据实时共享,做到省内不分段;五是建设现代化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响应系统,加强水上风险应急处置队伍建设。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5920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