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在中国经济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既要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思维,又要积极拓展国际粮食供给渠道,充分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为此,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指示精神,在努力提升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自给水平的同时,高度重视国际粮食供给渠道与国际粮食物流通道建设,从国内生产和国际市场两个方面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双保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每亩单产780公斤;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10849万吨,相当于13909万亩耕地的粮食产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再考虑到粮食的比较价格和机会成本等因素,我国粮食的进口量仍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其中大豆、玉米的进口增长将尤为突出。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工业品生产不同,粮食生产是一个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同时具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战略风险,加上全球粮食贸易与价格基本上由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四大粮商控制,因此,在动荡不定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国际粮食供给渠道与国际粮食物流通道建设:
第一,建立稳定的国际粮食供应基地。我国的粮食进口主要是大豆、玉米、小麦、大麦和稻谷,其中大豆居首,近年来维持在一亿吨左右,占我国粮食进口量的九成,进口大豆主要来自于美国、巴西、阿根廷,近年来乌克兰也有一定的进口量;玉米在粮食进口中位居第二位,主要来自于美国、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未来几年中,随着工业酒精和生物柴油需求量的上升,玉米的进口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可以预见的是,大豆和玉米将成为我国未来粮食进口的最主要品种。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方式建立50个左右的国际粮食供应基地。
第二,培育壮大中国自己的跨国大粮商。欧美发达国家的粮食产业之所以强大,主要是因为有强大的国际粮商掌握了话语权,这些跨国大粮商不仅在全产业链布局粮食产业的种业、种植、收购、物流、加工,而且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技术,将传统粮食产业推到新的高度。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培养国际大粮商的重要性,将其提到了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新高度。因此,必须在大力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打造“国际粮商国家队”的同时,为民营粮食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积极支持他们参与国际粮食产业分工和产业链再造,提升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出10家左右的中国国际大粮商。
第三,建设安全可靠的国际粮食物流基地。国际粮食物流基地是国际粮食资源转化为国内粮食供给的前哨阵地,没有国际粮食物流基地为依托,国外粮食的收储、干燥、加工、包装等产后环节将无法开展。为此,需要动员“国际粮商国家队”和中国民营大粮商,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并购、合作、新建等方式,形成20个左右的以港口、码头为核心,兼具仓储、干燥、加工、转运等功能的国际粮食物流基地。
第四,打造安全可靠的国际粮食运输力量。借鉴“平战结合”的思维与模式,国内船运力量与国际船运力量相结合、国有船运力量与民营船运力量相结合、国有粮商与民营粮商自营船运力量相结合,形成“平时商运、急时运粮、召之能运、运之能达”的国际粮食运输力量。
第五,在沿海、沿江确立国际粮食物流对接基地。按照供应链规则和国际粮食物流需求,在沿海、沿江设立10个左右的国际粮食物流对接基地,确保国际粮食资源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粮食供给。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1430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