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的奉献 执著的追求——访民革十大代表、江苏省宿豫县副县长张华贤
发布日期:[ 2005-03-09 ]
点击:[ 5480 ]
黄列 雷中
最近,我们采访了民革十大代表、民革宿迁市主委、宿豫县副县长张华贤,从他的谈话和有关材料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他卓越的工作才华和对事业的执著。
张华贤生长在苏北一个革命干部的家庭,青年时代在家庭的熏陶下,就立志报国为民。1984年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民革江苏省委工作,他努力学习统战理论,熟悉党派历史,勤奋工作,很快就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派干部和民革骨干。1989年回到家乡江苏沭阳县,靠着他对事业的不断追求和工作能力,逐步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外干部走上了县政府的领导岗位。1997年在沭阳县担任人民政府副县长,2000年2月调任宿豫县副县长。主要分管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农村改水等工作。
他在政府工作中成绩显著,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增强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人民公仆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工作中从宏观、全局出发,牢固确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挖掘潜力,抓住机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
在担任副县长期间,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组织沭阳县大型文化活动31次,其中大型晚会20次。组织创作淮海戏《月牙楼》参加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节演出,荣获8个奖项。在教育方面狠抓“二基”巩固工作,使“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加大县财政资金投入达6800万元,新建校舍9.3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104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使沭阳全县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全县改水工作中,使二十三万农民受益。县广播电视宣传质量稳步提高,条件得到改善,电台节目创优评比荣获宿迁市“四年冠”。在宿豫县工作期间,创建了宿豫县中学,为全县教育事业打下基础。稳步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狠抓素质教育“三项建设”,即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即实施素质教育与执行国家教育计划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转变学校的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02年全县中考均分、优生率名列宿迁市第一;高考本科上线率居全市第一。在农村卫生改水方面,新增自来水厂4座,使七万多农民用水得到改善。
张华贤同志在平常的工作中,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二年多来,他几乎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学校、乡镇文化广播站、医院和卫生所、改水改厕现场。他常说,“一个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一个人不能没有傲骨”,多少次他在为振兴地方经济方面而不辞劳苦;多少次他在为解决基层单位的困难而尽职出力;多少次他在为群众排忧解难方面辛勤奔波。无论是寒风凛冽、暴雨顷盆,还是烈日酷暑、骄阳似火,在他分管的部门里都能见到他熟悉的身影,在县城、在农村到处留下他工作的足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立志“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于民”。他深受群众爱戴,他是人民的好公仆,他做出的成绩得到人民的肯定,1993年,他当选为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
在政府工作的同时,张华贤同志还担任民革宿迁市的主委。双重的担子使他更加感到自已责任的重大,为了做好民革工作,他努力学习,把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作为自已应尽的职责。他始终树立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一切工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作为民革党员和县政府的领导,他努力实现自已人生的追求,“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就要为民”。(摘自《江苏民革》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