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引领光明人生——记民革党员、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器乐教师华桂明
发布日期:[ 2009-05-05 ]
点击:[ 6023 ]
文/周 玉
2008年8月,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盲人管乐队的33名孩子,作为60人方阵的一部分,坐在轮椅上吹响开幕式的开场音乐——迎宾曲,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以秒计算的开幕式上,他们的演奏时间竟然长达两分半钟,可见,这支盲人管乐队受到的重视,而他们的指导老师就是民革党员、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器乐教师华桂明。
华桂明毕业于南京特教学院,主修器乐,毕业后来到扬州市特殊教育学院做了一名教师。当初,他之所以选择特教专业,也是缘于对残疾孩子的怜爱。做了老师后,他与残疾孩子有了更多的接触,也有了更多的体验。他觉得光有怜爱是不够的,残疾孩子最需要的是平等的关怀、足够的自信。
华桂明深知,自信的培养源于获得不断的成功。要让残疾孩子们有足够的自信,除了给与他们更多的关心外,就是培养他们获得成功的能力。作为器乐老师,他发现盲童对音乐更有天赋。于是,他在学校组建了器乐队,开始教孩子们吹笛子。但是,盲童由于看不见曲谱,只能凭着耳朵去听,刚开始吹得都非常难听。不过,华桂明对此早有准备,他采取最原始的办法,手把手一个个地教,一段一段地吹给孩子们听。日久天长,很多孩子都被华桂明悠扬的笛声迷住了,他们陶醉在华桂明吹出的婉转欢快的旋律中,迷上了音乐,迷上了笛声。华桂明就是用笛子吹出的笛声,引领着一位位盲童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
谭伟海,一位已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录取的孩子,就是在华桂明的调教下,走上了充满自信的成功之路。谭伟海1988年出生在高邮市周山镇双河村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父亲是木匠,母亲在家种田。在谭伟海快满周岁的时候,家里人突然发现他的眼睛看不见东西。这下,他的父母慌了,连忙抱着他到扬州、上南京,跑了不少医院,但医生们告诉他们,谭伟海患上的是先天性视觉神经萎缩,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很难医治。于是,这个不幸的孩子在无尽的黑暗中度过了童年。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谭伟海12岁的时候,那是1999年秋,父母送他到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最难忘的恩师——华桂明。
第一堂音乐课,华桂明给谭伟海放了一首《二泉映月》,还讲了盲人音乐家阿炳的故事。这也是华桂明多年摸索的经验,他知道,很多盲人孩子就是听了阿炳的故事后,信心倍增,开始努力适应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也是从那堂课起,要“做阿炳那样的人”的信念就悄悄地在谭伟海的心底滋长。
谭伟海从小就患有哮喘病,刚开始练习吹奏时,不但口干舌燥,而且吹一会就会咳嗽不止。针对这些困难,华桂明给他定下“自讨苦吃”的目标——越是难受越要练。而谭伟海也特别坚强,坚持训练,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也慢慢学会了运气,最初的口干舌燥等现象也好多了。除了鼓励谭伟海坚持苦练,华桂明还特别注意培养谭伟海对乐器的钟爱、对音乐的敏感。在华桂明的精心指导下,入校第二年,谭伟海就以一曲萨克斯《回家》,在江苏省音乐推新人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
根据谭伟海的条件,华桂明最终帮他选择了竹笛,因为竹笛价格相对便宜。但是,要把构造简单的竹笛吹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吹竹笛时,谭伟海遇上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肺活量不够大、气息短。为了闯过这一关,华桂明陪着谭伟海苦练,把自己吹笛子的经验告诉谭伟海:嘴唇吹破了,口腔酸酸的……华桂明还给谭伟海讲笛子大师冯子存为了吹好笛子站到坝上苦练“顶风笛”的故事,然后陪着他来到学校教学楼的楼顶上,迎着大风苦练吹笛,这样一坚持就是一年。就在谭伟海艰难摸索音乐之门时,由于弟弟要上中学了,父母承担不起两个人的学费,就想让谭伟海辍学回家。但谭伟海此时已经爱上了音乐,不想放弃。华桂明也不希望他就此中断自己刚刚喜欢上得音乐,就不断上门做工作。最终,谭伟海的父母改变了态度,让谭伟海继续他的学业。
为了指导谭伟海听准音,华桂明要求他反复听练习曲,然后背下来,只要有时间,就要多向老师请教。谭伟海也非常争气,除了吃饭睡觉外,时间都用在练习上了,晚上睡觉也会默默背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徒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三年时间,谭伟海就通过了竹笛10级考试。从2004年起,谭伟海便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2005年,谭伟海获得江苏省“优秀残疾儿童少年”称号;同年7月,他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舞蹈、器乐比赛,以一曲《小八路勇闯封锁线》获得一等奖,填补了江苏省连续16年未获此项荣誉的空白;他还被评为“2005年度扬州市十大新闻人物”……荣誉的获得让谭伟海增加了自信,同时也让他更加感谢恩师华桂明。正是在华桂明的引领下,他用竹笛吹响了自己人生的光明曲。
吴晶也是华桂明的学生。也是华桂明,把她带进了音乐的殿堂,也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心灵之窗。
与谭伟海不同,吴晶出生时,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曾经是父母的骄傲。可是,在她15个月大时,右眼因被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而被摘除。进入盲校之后,吴晶师从华桂明练习西洋长笛。由于西洋长笛曲谱非常复杂,为了培养她对音乐曲谱的立即,华桂明要求吴晶把曲谱背熟,而吴晶却仗着模仿力强,不肯背谱,结果吹出来的曲调就成了四不像。华桂明无奈之下,就天天盯着她,给她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最终,吴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靠着背谱,慢慢学会了长笛、竹笛、单簧管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同时也在音乐中渐渐找到了自信与快乐。
然而,就在吴晶音乐之路越走越宽的时候,她迎来了一次人生的抉择。2001年,吴晶在短跑上的潜力被省队教练发现,在音乐与体育之间,她选择了后者,从扬州转到了南京盲校,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训练的生活。在这期间,华桂明依然牵挂着吴晶,隔三差五打电话给吴晶,谆谆善诱,鼓励她不能放弃对乐器的喜爱。而吴晶对恩师的教诲也深埋在心底,默默地努力着。不久,吴晶在全国第六届残运会上一举摘得了100米和4×100米两枚金牌及200米铜牌时,她最先想到的人就是华桂明。后来,吴晶的百米跑速度也越来越快,一直跑进了雅典残奥会,入住雅典的奥运村后,吴晶就给华桂明打来了越洋电话:感谢恩师在她成长道路上的陪伴与指导。
看到这群盲童渐渐崭露头角,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面对生活的自信,华桂明感到无比的欣慰。
2008年,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盲人管乐队33名孩子被选为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方队成员,这个方队共60人,而华桂明作为33名孩子的指导老师,也当选为这个方队的指导老师。此时,华桂明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这60名孩子来自不同地方,演奏水平参差不齐,虽然都有乐器基础,但在一起共同演出,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一个队伍,华桂明首先需要调整乐器。由于人数限制,不少孩子不得不改吹别的乐器。而盲人记曲谱更是难上加难,加上曲子是新写的,华桂明不得不反复唱谱,帮助孩子们记忆。好在对这种特殊的训练,华桂明早已习以为常。在奥运会之前的几十天里,华桂明主要指导孩子们训练磨合默契程度和提高演奏水平。在枯燥的训练时间里,孩子们曾被邀请到智利大使馆等一些场合演奏,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也增加了华桂明的信心,最终,他们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表现出了自己应有的表演水平。
面对这些荣誉,华桂明除了感到自豪之外,更把他们作为一种鞭策,不断探索培育盲童的新方法、新技术。现在,他训练的聋盲合一的鼓号队又在全国特教秘书长会议上被誉为全国首创。而经他训练的盲生乐队和节目更是频频获奖。据不完全统计,他辅导通过考级的盲生达30人次,盲生节目获奖70多次。
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华桂明还是非常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先后自学了小号、长号、中号、长笛、黑管、萨克斯的演奏技法,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现在,华桂明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管弦学会会员、中国竹笛学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管乐学会会员、扬州市音乐家协会特殊艺术分会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