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希望永在——淮安民革党员王林高玉树支教侧记
发布日期:[ 2011-01-11 ]
点击:[ 4887 ]
张 洁
刚刚从青海玉树藏医孤儿学校支教归来的民革淮安市委副主委、淮阴工学院副教授王林高,皮肤晒得黑里透红,两腮还带有标记性的高原红。谈起他在玉树支教的经历时,话语中透着几分平淡,而这平淡的背后,却是他在玉树灾区支教的一串串令人感动的故事。
希望能够多尽一份力
如果没有青海玉树4·14地震灾害,王林高还留在环境优美的淮阴工学院大学校园里,为他的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大学生们授课,工作生活愉快充实。地震发生后,他一直关注着玉树灾区的情况,在积极参与捐款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多尽一份力。
2010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播出了“玉树灾区藏医孤儿学校师资匮乏,急需招募第二批志愿者支教”的消息。听到这一消息,王林高毅然选择中断手头的工作前往支教。“当时什么也没有多想,只是觉得那里太需要老师,灾区的孩子太苦,孤儿本来就很需要人去关爱,地震后又有大批新孤儿进入学校。我只是想尽自己一份力,帮助当地的孩子。”王老师当天即网上报名,填报有关资料并很快通过了审核。9月10日,这个对每位教师来说意义特殊的节日——教师节,他踏上了赴青海西宁的火车,在那里与另外七位志愿者汇合。临行当天,一向敬业的他还为系里的大学生们上了本学期最后的一堂课。
艰难旅程与艰苦的高原生活
在坐了一天一夜火车到达西宁后,听说还要再坐16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玉树,王林高着实吓了一跳。地震使得公路受到严重的破坏,其程度远超出人们的预想,从西宁到玉树需要翻越几座高大的雪山,这是他有生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旅程,而高原反应这个更大的考验却不容喘息地接踵而至了。初到平均海拔达4200米的玉树地区,王老师的高原反应非常剧烈。与他同行的其他七位志愿者也都出现了各种症状: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平时都不敢动,天天头疼,晕乎乎的,稍微一活动就喘得厉害,脑袋痛得仿佛要裂开。”在到达玉树州藏医孤儿学校的最初几天,他倒床昏睡了三天。别人劝他吸氧,他拒绝了,他想:如果靠吸氧在玉树支教,以后会对氧气有依赖。那该如何为孩子们上课?他知道自己必须强忍这些严重的不适感。后来他才知道,有的志愿者比他反应更厉害,躺在床上挂了多天点滴,学校差点把他们送回去。“医生千叮咛,万嘱咐,告诫我们不能做剧烈运动,连走路都要轻声慢步,否则很容易出问题。还要注意千万不能感冒,一旦感冒,很容易引起肺气肿,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从那以后,红景天和板蓝根便成了一日三餐必吃良药。”如今聊起高原反应的痛楚,王林高却带着淡然的微笑。
在玉树,水沸腾的温度只有六七十度,吃的总是夹生的米饭,或是干硬得无法下咽的馒头,菜是白菜、土豆和辣椒,即使有肉也是半生不熟的。喝的水由于硬度太高,始终漂满了乳白色的悬浮颗粒。王林高每次吃完饭总会感觉胃不舒服。这里停电是正常的,来电反倒不正常,昼夜温差很大,白天紫外线辐射很强,晚上温度骤降,风很大,不到十月就已经下起了雪,冰渣打在脸颊上如针尖戳着,很痛。王老师就住在可以容纳八个人的板房里,过道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板房是由铁皮中间夹着木板建成的,隔音性能很差,保暖性更差,有时还滴水。往往在一个宿舍说话,隔壁几间宿舍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王老师开玩笑说:“这样也好,大家交流就可以不用出宿舍了。”
用爱播撒知识与希望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林高在这里承担的却是玉树孤儿学校四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小学教育他没有什么经验,因此,他一有时间就与支教志愿者们交流,讨教经验。刚开始上课,他给孩子们讲应用题,讲了很久孩子们都不会。原来孩子们理解简单的汉语,稍微复杂一点儿的汉语他们就不太明白了。从此,他更加精心备课,让普普通通的数学课上得活泼生动,尽力把深奥的数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他也尽力锻炼和提高孩子们的汉语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针对不同基础的孩子进行分层教学,并对个别孩子进行辅导,用游戏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运算能力。他执教的孤儿学校在不久前进行的玉树州统考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他所教班级的学生罗松巴丁还获得了玉树州“优秀少先队员”光荣称号。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关注孩子们学习的同时,更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在玉树藏医孤儿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对于这些孩子,王林高说:“他们的心灵是很脆弱的,这些曾承受过生活中诸多不幸的孩子,表面上调皮、快乐,但内心里还是藏着很大的隐痛。作为老师要尽量避免提到一些触碰他们心灵伤痛的事情。”比如问家人的状况,见面打声招呼问“你好”,因为他们的内心感觉是不好的,所以一句“你好”会很伤他们的心。所以,王老师努力把自己的爱和集体的温暖送到孩子们的心里,使他们共同感受到集体的友爱和社会的温暖。他深深地感受到:爱,是打开孩子们心灵的钥匙,只有爱他们,才能教好他们。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爱,他就像一位慈父,有时候会给他们洗衣服,带他们去玉树州城玩,去洗澡。有些孩子从没去过玉树州城,更没有在澡堂洗过澡,所以当老师带着他们去洗澡时,他们心里都乐开了花。“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可以早日走出生活中的阴影,早日拥抱美好的明天。”
这些孩子一直让王老师感到心酸的是:“他们生活的世界太闭塞了。”孩子们对外界的信息几乎一无所知,眼界很窄,谈到理想时,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长大以后做买卖,养很多很多牦牛和羊。”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只要牛羊多了就什么都行了。王老师便想方设法给孩子们补充科普知识,搜集适合儿童观看的科教片、动画片。学校没有投影仪,一个班级28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盯着他带去的那台笔记本电脑小小的屏幕,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让他很感动。
除了教给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他还经常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从玉树当地景点《西游记》里的通天河上的晒经石讲到《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家乡淮安和他学习生活的经历;从航天员到升空不久的嫦娥二号,每每讲到这些知识,孩子们都专心致志地聆听,脸上流露出对新鲜事物与知识的无限渴望。
被调皮可爱的孩子感动
这个年级的孩子从8岁到12岁都有,差异很大。有些孩子数学课上着上着就从这个座位挪到了另一个座位,有时候整顿纪律都要花很大功夫。开始令王林高很头疼,但顽皮是孩子们的天性,玉树的孩子也是如此。王老师给孩子们讲乘法,班里学生求尼文毛就跑到教室后面了。王老师用黑板擦敲着桌子,责备孩子们不用心听讲。晚上放学后,他发现黑板上学生写了一行字:“我们不会,所以没有好好上课,我们对不起王老师。”王林高一阵心酸:“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训孩子。可爱的孩子们,不是老师太狠,实在是时间太短,心里着急,希望尽可能多地教给他们一些知识。”
平时课间,孩子们特别喜欢听王老师讲故事。当故事讲完了,孩子们都抢着给他捶背,生怕他累着了。一位调皮的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我来给老师捶背,你的手太脏,别把老师的衣服弄脏了。”那一刻他真的很感动,因为孩子们把他当成了亲人。有机会王老师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唱歌。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玉树的孩子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所以他们与老师在一起都特别开心。
带走不舍与牵挂
三个月的支教工作很快就结束了,2010年12月5日,王林高给孩子们上最后一次课。当那节课上到最后的时候,不少学生含着泪对他说“老师,我们舍不得你走,放过寒假还会回来吧。”当听到这句话的时,王林高心中已不仅仅是感动,更是深深的不舍和牵挂。孩子们纷纷把自己做的小礼物送给他,讲台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纸折的手工艺品。上面写着:“老师,我很感谢您教我们,老师我爱您,我永远记得您。”“老师,您的教诲我会记在心里,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王老师已赢得了学生们的心。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对王林高来说,玉树支教的三个月,是奉献的三个月,更是收获的三个月。他以一名民革党员质朴的爱点燃了玉树孤儿心中的希望。在采访结束的时候,王林高说:“有机会一定再去玉树,也许到时候看不到熟悉的孩子们的面孔了,但那里注定会成为我一辈子魂牵梦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