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就在不远的地方——记民革党员、南京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博士孙铿亮
发布日期:[ 2014-01-24 ]
点击:[ 7004 ]
文/马云萍
七月的南京,骄阳似火。40度的高温没有阻挡人们对一个盲人少年钢琴音乐会的支持,7月12日下午,东南大学榴园报告厅座无虚席,盲童张天时钢琴音乐会正在这里进行,四手联奏钢琴曲《光明行》欢快激昂,精彩的演奏获得了热烈掌声。和张天时一起演奏的年轻人,正是他的指导老师、助残志愿者、南京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博士孙铿亮。
孙铿亮1979年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家庭,200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于同年执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1年加入民革。
如何指导一个近乎失明的孩子练习弹琴,提高演奏技巧,完成一场近2个小时的音乐会?带着这样的疑问,仲秋时节,我来到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采访了民革党员孙铿亮博士。
下午的南艺黄瓜园校区,幽静古朴。年轻英俊的孙铿亮博士挎着包,出现在我的面前。虽然张天时音乐会已经过去几个月了,说起这件事时,孙铿亮两眼还是亮晶晶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有挑战性的事情!”为了帮张天时圆梦,炎热的夏季里,一次课正常孩子需要50分钟,对张天时就要2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这种历练,对一个年轻钢琴家的成长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2011年,张天时开始为自己的个人钢琴音乐会做准备。在南京市玄武区九洲残疾人文化艺术中心的帮助下,正在该中心任志愿者的孙铿亮自愿担任了张天时的指导老师。音乐会共8个曲目,包括时长20分钟之久的贝多芬经典曲目《悲怆》,还有难度指数很大的四手联奏曲目《光明行》。张天时的视力几乎失明,孙铿亮只能通过口传心授,将谱子唱给他听,张天时一边练习一边记忆,直到将谱子牢记在心里。
“当然,我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恩师叶惠芳老师给了我最朴实的言传身教,让我有勇气和耐心做一个盲童的指导老师。”
叶惠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为新中国钢琴事业做出贡献的第一批钢琴家、教育家,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钢琴家——秦川、龚天鹏、夏明毅、何未央,等等。所以,孙铿亮何其幸运,启蒙于叶惠芳教授,迈出了自己音乐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步。
7岁那年,上一年级的孙铿亮,几经辗转和努力,拜师于叶惠芳教授。叶老师慈母般的耐心和微笑,一丝不苟的教学要求,为孙铿亮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上叶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孙铿亮笑着说。对每一首曲子,每一个作品,叶老师都会讲解它的背景,介绍作曲家的性格,分析这些因素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所以,对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的表情记号也会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时,叶老师对手指触键的感觉要求很高,为了让学生完全领会,时常用手在孩子的小肩背上做要求,帮助孩子体会那种感觉,这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的方法,让年幼的孙铿亮很快把握到准确的感觉。在一次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中,一首《绣金匾》让孙铿亮赢得了一等奖,叶老师送了孙铿亮一个非常精致的粉红色小提琴样子的谱夹。
老师的鼓励激起了少年孙铿亮心中的梦想,12岁的他决定报考钢琴音乐殿堂——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想考“上音”附中并不容易,孙铿亮的琴龄比别人短,必须加倍努力。叶老师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上课时间不限定,一次课经常是四五个小时,备考期间,几乎每隔两天就上一次课,对考试的每一首曲目,都精心准备,“台下要有十二分的把握,台上才会有十分。”在师生两人的努力下,孙铿亮实现了梦想,如愿考上了“上音”附中。
进入“上音”附中后,孙铿亮幸运地师从盛一奇老师,在钢琴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前进。1996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跟随系主任吴迎教授继续深造。
2000年,孙铿亮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开始了教师生涯。期间,多次代表南艺参加钢琴比赛,获得了无数荣誉。2003年,在高校教学迎评活动音乐会上,孙铿亮和南艺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家喻户晓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获得了评估小组成员和院领导们的高度赞扬。孙铿亮在教学上也是硕果累累。他带的第一批学生中,多名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这些国内的最高音乐殿堂。
2005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派遣,孙铿亮远赴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学习,开始了一段全新而又陌生的人生历程。
怀着对古典音乐的敬仰之情,奔赴俄罗斯的孙铿亮激动而又兴奋。哪知满腔的热情一到海关就泼了冷水,虽然之前系统学了一年的俄语,真正来到了俄罗斯,当地人的语速之快,超乎想象,居然一句话也听不懂!语言的困难在上课后成了真正的拦路虎,而俄罗斯同行专业的精深,让在国内获奖无数的孙铿亮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高手如云的感觉,体会到自己的渺小,“那段时间真是痛苦!”说到此处,沉重的神情出现在这个年轻的钢琴家的脸上。
“怎么没有去英语国家深造呢?”
“俄罗斯是古典音乐的发源地,自己所受的启蒙教育也属于俄派,所以当学习机会来临的时候,决定去闯一闯。”
抱着闯世界念头的孙铿亮,来到俄罗斯一个月后,毅然搬出了公派留学生宿舍,出去租房子住。“如果一直和自己国家的人住在一起,语言关永远过不了,那还出国做什么!”我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深深打动。房子安顿好以后,孙铿亮立即购买了一架钢琴,抓住点滴的时间练琴、揣摩、思考。
聊天中的两件小事情深深吸引了我。
那是孙铿亮来到俄罗斯后的第一次登台演出,一曲结束,台下年长的观众全部站立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喊着“blouse!”一位老太太还上台献给孙铿亮一枝鲜花!掌声和鲜花给了年轻的孙铿亮以极大的鼓励。
有了鼓励就有了更大的动力。只要时间允许,孙铿亮就会在学校的琴房练习。一个周末的晚上,一层楼的琴房只有孙铿亮一个人在忘我地练琴,突然,一个人破门而入,是学校的指挥老师,一个一直不把眼前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的老头!“亮,这琴声是你演奏的?太棒了!”一曲琴声让一个专家读懂了他的人品,改变了对他的态度,这是孙铿亮所没有想到的,在国外的求学之路也似乎得心应手了许多。
2008年10月,孙铿亮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了一场与俄罗斯青年钢琴家别利亚耶娃联袂演奏的双钢琴音乐会,这也是自己在俄罗斯读研的汇报音乐会。导师阿弗朗科瓦.伊琳娜.谢苗诺夫娜女士担任音乐会的艺术指导。两位钢琴家激情演绎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以及第二组曲、拉威尔华尔兹等具有很高技巧难度的钢琴作品。娴熟精湛的演奏技艺、洒脱奔放的演奏风格、新颖独特的演奏形式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珠联壁合的高雅音乐会,把观众带入了梦境般的音乐艺术殿堂。叶惠芳教授也亲临音乐会现场,对启蒙弟子孙铿亮双钢琴音乐会的成功举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好运总是垂青勤奋的人。孙铿亮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还获得了导师的认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拥有了一份工作,受聘为学校音乐系外籍钢琴教授(助),一边读博,一边做老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学相长,孙铿亮不仅仅是一个钢琴家,渐渐地向教育理论家靠拢。不经意间,孙铿亮创造了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两个历史第一的纪录:第一个在高校任教的中国人,第一个博士按时毕业的中国人!
在俄罗斯求学期间,孙铿亮参加了诸多比赛:2006年参加了诺夫格洛德市举办的“音乐表演与教育学”国际研讨会,并在随后的钢琴比赛中荣获青年组第三名;2007年在第三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音乐大赛中,荣获钢琴独奏组第二名(第一名空缺)、钢琴伴奏组第三名(第一名空缺);2011年在第五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音乐大赛中,荣获室内乐组第二名。这些比赛为孙铿亮积累了丰富的舞台演奏经验,逐渐成长为一名艺贯中西的钢琴演奏家。
博士毕业后,孙铿亮决定回国发展,继续回到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做一名钢琴主课教师。中国经济这些年发展迅速,浮躁的氛围显现。这种浮躁之气也影响着大学校园,“其实,包括钢琴在内的任何艺术形式,都是陶冶人们情操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孙铿亮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我不能算一名优秀的老师,但我一定是一名努力的老师,我一直在努力,和我的学生一起,陪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他们在求知的天空中一起遨游,这就是我的骄傲。”
教书育人的闲暇时间里,孙铿亮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生涯中的心得体会,撰写了数篇论文,在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2009年《钢琴“二度创作”新论》发表在《科技信息》上;2011年,《钢琴物理性能与演奏表情之间的关系》发表在《大舞台》上、《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周文中》发表在《美与时代》上;2012年,《普赛尔对英国键盘艺术的贡献》发表在南艺学报《音乐与表演》上、《“器”与“艺”的相互影响——以法国丹尼斯式拨弦古钢琴制作工艺的改进为例》发表在《艺术百家》上……
采访结束时,孙铿亮翻开自己的ipad,为我演奏了两首俄罗斯古典钢琴曲,舒缓深情的和欢快奔放的,琴声净化心灵,激扬梦想,看着眼前这个专注弹奏的年轻人,我相信,每个人的梦想,就在不远的地方,这个年轻的钢琴家一定会创造出自己人生中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