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肝医生”的坚守——记民革党员、泰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张威
发布日期:[ 2017-03-14 ]
点击:[ 4768 ]
李明华
2016年11月17日,是泰州市人民医院52岁医生张威的“2岁”生日。2014年的这一天,他因为肝癌做了肝移植手术,赢得了第二次生命。换肝后,他并没有听从医院的安排到“清闲”的岗位,而是坚守在临床一线。他说,现在他肩负着两个人的使命,在手术台上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重回岗位至今,他已经为350名病人做了手术。
一针青霉素走上学医路
张威,1965年10月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与医结缘,是因为他的大姨,县医院一名妇产科医生,小学时张威有一次到她家里玩,他的大姨却一夜没有回家。后得知大姨给病人取了一夜铁砂,取出上百个,总算把病人的命保住了。当时的小张威就感叹医生真了不起,简直可以起死回生。
在张威高考前,石油工人成为人们敬仰的职业,张威也初选了石油方面专业。但就在填志愿的最后一天,张威感冒发烧了。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校医务室,医生给他开了青霉素,皮试后有一点红痒。医生征求张威意见这一针打还是不打。医生说如果发生反应可能会送命。但为了能尽快好起来,他还是让医生给自己打了针。在回宿舍的路上,张威想想后怕起来。如果发生了反应,连给父母留一句话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张威毅然决定学医,希望给病人更好更安全的治疗。回到宿舍,张威把志愿改成了医学专业,并最后考取了吉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加入民革提升人生价值
大学毕业后,张威成为了辽源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时任民革辽源市委主委是张威的邻居,张威晋升中级职称后,她建议张威加入民革,她说:“民革的主要使命是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推动社会、国家的发展。”张威夫妻商量后毅然决定同时申请加入民革,1997年夫妻二人正式成为民革党员。
加入民革后,张威除做好骨科医生的本职工作外,又多了一份责任。他热爱组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关注民生,撰写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积极参政议政;发挥所长,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送医进社区、进乡村,进一步提升了自身价值。2008年,他随妻子被泰州市人民医院作为人才引进,张威也被安排在脊柱外科工作。
换肝后坚守临床一线
2014年8月,张威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一项肿瘤指标异常,随后确诊为肝癌。命运之神在关键时刻眷顾了张威。经过医院领导努力和多方联系,最后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找到了合适的肝源。2014年的11月17日,张威接受了肝移植手术。
休养快结束时,医院领导表示,给张威安排一个后勤的岗位,这样不会太辛苦。他却婉言拒绝了。“我除了做手术,什么也不会呀。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说,50岁左右,不上手术台,既对不起国家、医院对自己的培养,也对不起自己。”张威选择回到手术台前。
然而这个决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众所周知,器官移植要服抗排异药物,而服药量很讲究,每天喝水的量也有严格要求。即使服药量不变,水喝得少,药物成分在体内也会蓄积,就会出现头昏脑涨现象,而在做手术时又不能喝水。有一次,他连续做手术,没时间喝水,血液中抗排斥药物的浓度超标了,“当时疼得头几乎往墙上撞,后来通过挂水排出了药物才好转”。
如今,张威平均4天做3台手术。这些手术,时间短的也要一个多小时,长的要三四个小时,有时两台三台手术连做,张威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
2017年的春节,大街小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北院的骨脊柱外科手术室里,本可以回吉林老家过年的张威,又一次选择了坚守在岗位上。张威说:“我并不感觉累,我现在肩负着两个人的使命。我算了一下,如果做手术做到55岁,那至少还能为1000多名病人解除痛苦,这既是对社会的最好回报,也是对那个捐出肝脏的素不相识的人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