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形势 拓宽思路 积极探索新时期党派扶贫工作新路子/2004年
发布日期:[ 2005-01-26 ]
点击:[ 8340 ]
胡臣友
民主党派开展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群脱贫致富,是民主党派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社会实践,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具体体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革江苏省委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两个率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这些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总结过去扶贫工作经验,拓宽思路,尝试新方法,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扶贫工作,探索新形势下党派扶贫工作的新路子。
一、广泛开展以送温暖为主要形式的爱心扶贫
多年来,省市各级民革组织发动广大党员,长期地、经常性地开展或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我们开展爱心扶贫强调四个方面:(1)参与者的广泛性。着眼广大党员的广泛参与。款物不在多少,有爱心就行;能力不在大小,能参与就行。(2)帮扶对象的广泛性。帮扶贫困地区、贫困农民、贫困学生、城市弱势群体(下岗工人等)、灾区灾民等。(3)献爱心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直接捐款捐物,也可以是义演义卖;可以是送医送药下乡,也可以是开展教育、科技免费咨询、示范服务;可以是兴建希望小学、举办春蕾班,也可以是建桥修路,等等。献爱心可以通过组织进行,也可以是个人名义;可以是平时经常性地开展,更可以在洪灾、“非典”等非常时期进行。(4)爱心扶贫的长期性。把爱心扶贫作为经常性工作,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民革各级组织常年开展医卫、教育、科技“三下乡”活动。如常州市医卫支部几年来坚持义诊,受益3000多人次;民革南京市委长期坚持送医送文化下乡下厂,受益妇女、儿童、工人、农民达一万多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全省民革组织和党员个人(含企业界人士)在抗洪救灾、助学、扶贫等公益事业上捐资捐物价值达900万元以上。
二、大力实施以办学和助学助教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扶贫
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民革优势,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
一是在贫困地区举办学校,使更多贫困子女就近上学,走进课堂。办学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招商引资办学。如民革省委常委张华贤同志引进资金2000万元,在苏北建设“宿迁市服装专科学校”。第二种支持企业家建立希望小学。民革党员企业家孙达华同志捐资20万元在苏北老区盱眙县黄花塘镇建设希望小学,已于2003年9月初建成迎接新生入学。第三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办学。民革党员朱乐天1998年在苏北创办淮安市军星科技学校(中专),并和解放军炮兵学院联合办学(大专),建起占地44亩、3万多平方米的校舍,在校生数千人。
二是捐资捐物,改善贫困地区现有学校的教学条件。民革扬州市委主委李孟星促成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投入田家炳基金1000万元人民币,无偿资助盐城、南通等市4所中学的发展。2002年,民革徐州市委积极牵线搭桥,由原国民党退役军官曹洪志老先生无偿捐赠20万元给徐州淮海中学。2003年,民革省委花费3万元购置小学生课桌椅、办公桌椅,捐赠给苏北老区涟水县唐集镇费尧小学,极大地改善了该小学的教学条件。民革所属各企业支部经常向困难乡村学校捐赠办公用品和图书等,改善困难学校办学条件。
三是向贫困地区送教下乡,开展教学经验观摩交流等,提高师资水平。如民革淮安市委会于2003年组织省市重点中学教师到苏北涟水县高沟镇给当地老师和学生们举行公开课,进行示范教学,并与来自8所乡办中学的70多名教师传授教学心得和经验,就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四是对贫困学生直接进行资助。2003年,民革省委号召全省民革党员自愿交纳一次“特别党费”,得到全省民革党员的热烈响应,共收到“特别党费”八万多元,建立“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用“特别党费”1.5万元资助东海县房山中学10名特困生,每人资助500元,连续三年,帮助他们解决高中阶段的学习困难。民革党员创办的江苏龙者科贸发展有限公司2001年在安徽寿县、长丰两地举办“希望女童班”,并倡导“三二一”助学育人计划,资助三百名小学生、二百名中学生、一百名大学生,负责他们的全部学习费用。几年来,该公司已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助学捐资款50多万元。
三、努力推进以新产品、新技术为载体的科技扶贫
积极开展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咨询服务活动。
南京民革党员、企业家杨林同志早在1995年,就在青海省西宁地区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及土工合成材料的推广工作,将国际上先进的透水软管推广运用到大板山公路隧道中去。1998年,他又投资350万元,在西安成立了振川公司,参与了安康大秦岭隧道、神木至延安铁路排水工程、宝鸡至兰州复线工程等十五项国家西北重点工程建设。为满足西北重点工程建设的要求,他深入调研,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发明了适合西北使用的排水板材,并申报了国家专利,解决了西北建设中融冻排水的难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还在安徽淮南市成立以泰德公司为基础的下岗工人再就业基地,将自己拥有的两项专利技术交由该厂生产,使近百名下岗工人重新上岗,该下岗工人基地运转良好,当年产生效益250万元,工人月工资达到600元以上。
2004年,省委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出资5万元,在苏北涟水县建设沼气项目,并带动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5万元,建设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此举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发展庭院经济,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大有帮助。
科技咨询服务也是科技扶贫的一种形式。民革省市各级组织常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如2004年4月中旬,正值春季病虫害防治季节,民革淮安市委及时邀请市农业专家前往苏北涟水县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就种子处理、植物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农民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悉心的指导,深受农民欢迎。这些活动对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和技能,提高农作物收成,增加农民收入大有帮助。
四、稳步实施以经济实体为依托的实业扶贫
民革省委广大党员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地区招商引资。宿迁市王国华、丁道伟同志引进资金2.6亿元成立“江苏福鑫木业有限公司”,2003年已投资5000万元开工建设。王国华同志还引资3000万元,建成“江苏华博科技生物有限公司”。据初步统计,2003年仅宿迁市民革党员就引进项目8个,引进资金3亿多元,到位资金近亿元。通过招商引资办厂,既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又提供了就业机会。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家通过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到苏北地区参与国企的改制重组,收购、盘活当地困难企业。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截止到2003年5月,该集团先后收购了原江苏双洋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六家苏北国有企业,整合20亿元不良资产,总负债7.8亿元,以集团自有资金为主共计投入流动资金1.6亿元,技术改造资金1.3亿元,盘活困难企业,为政府减轻负担,为苏北地区发展了作出贡献。
五、积极探索以参政议政为平台的政策扶贫
政策扶贫就是通过建言献策,为落后地区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引起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民革省委会就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加快苏北发展等问题提出建议、提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省领导的重视,并相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2001年,我会关于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提案,副省长张连珍批示:对“这一问题应予以重视”,并请省有关部门作专题调研,提出对策。同年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议案,省政协将其列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2003年,省委会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提案,副省长姜永荣批示:民革省委的提案“对我省农民收入现状分析符合实际,提出的思路和对策比较切实可行。”省委省政府并决定在三年内完全免除农业税。对加快苏北发展问题,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会有关提案对于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弱势群体生产生活条件起了积极作用。
扶贫工作的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2)整合各种资源,发挥民革优势,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3)按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办事,是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4)与时俱进,在总结过去扶贫工作经验的同时,认真分析新的形势,探索新的方法,拓宽扶贫思路、途径和渠道,是扶贫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因素。(5)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观念,推动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和科技意识,使之获得自我谋生创业的能力,是贫困地区解决温饱进而脱贫奔小康的根本。
(摘自《江苏民革》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