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前行

发布日期:[ 2006-07-17 ]   点击:[ 5002 ]


                 陈星莺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挑战,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完全有可能使数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潜力巨大的人口财富。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当今世界,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在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逐步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我国科技界和高等院校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针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尤其是高等院校中的科技创新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力争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要深刻地思考科技创新工作与今后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知识经济,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就必须极大地增强科技和教育的推动作用,极大地加快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大地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人才竞争优势。这就要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真正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和评价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首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而事实上,屡屡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系列问题的重要致因。同时要尽快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也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综合的发展指标体系,既包涵经济发展的指标,也兼顾资源、环境、生态,以及公共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等社会发展指标。坚持以多种机制、多种模式发展科学技术。根据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财力和其他方面的实际情况,必须大胆进行科研机制和模式创新,更好更快地适应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的需求。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必然会要求科研机制的多元化。要极力推行公平竞争,消除壁垒,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性、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发展是高等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前进道路上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因此科技创新是促进高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动力源泉。当然,科技创新本身也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老一套、走老路、走回头路都不行。要明晰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出比较优势来,选准方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科学研究需要鼓励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寻求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创新的思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单打独斗显然是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的,也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成果。对于机制创新需要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要调整科技创新的工作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选准了方向,就要持续地给以大强度的支持,促使其尽快脱颖而出。同时,还要注意调整科技创新模式,从注重单项创新转变到更加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强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高校科技工作不能关在象牙塔里,不能游离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之外,而是要紧密围绕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展科技攻关,坚决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服务,多作贡献。

  第四,进一步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学校发展带有根本性的重要任务,同时,调整科技创新的理念和管理体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科技创新无论是高校对国家的贡献,还是在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建设过程当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服务和贡献的主要职能之一,高校要努力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科技创新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高校的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一流学科的主要标志就是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科研和产业化成果,一流的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工作是培养、锻炼学科队伍的必由之路。大师的成长、教师队伍的成长都离不开科技创新,高等学校可以依托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通过承担科研课题,有效地组织起一支又一支的学术团队,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并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造就一批又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科技工作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学校事业想要快速发展,需要经费,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也需要经费。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科技创新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经费,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获得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

  第五,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队伍发展迅速,在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的自我封闭,在国家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创新体系,将本着“开放、流动、公平、竞争”的方针进行构建。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在充分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的过程中,和社会其它创新机构之间,形成科学、合理的协作和分工。大学的创新资源,也要向全社会开放,并且在开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其它社会创新资源。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追求量的增长到追求质的提升,全党和全国人民已形成了共识,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要靠科技创新,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关键也在于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无疑为高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引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挑重担和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和机制,鼓励师生自觉瞄准科技前沿,敢于创新,敢于竞争,培植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要坚决抵制浮躁之风对科技界、学术界的影响,进行科技道德的建设,净化学术环境,维护学术尊严,大力推进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使高等院校真正成为探索和解决国家和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科技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基地和思想库。

  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务实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团结拼搏、锐意创新和与时俱进,一定能推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 万鄂湘率队赴江苏就中医药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