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已有650余年的历史了。六百多年前,作为大明都城的北方桥头堡——浦口明城和浦口明城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江浦县治迁移至珠江镇之后又筑起了江浦明城墙,至清宣统的三百多年时间里,江浦城墙恢宏大气,堪与浦口城墙媲美。而这些,也就鲜为人知了。
设置江浦县,只为加强大明都城的防卫
江浦县(今浦口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长江北岸,系明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由隶属于扬州六合县的孝义乡和隶属于和州乌江县的遵教、怀德、任丰、白马4乡以及隶属于滁州清流县的丰城乡等三县6个乡析并而成。
春秋战国时期,江浦县界属吴国。吴亡国后,县界三分之二归楚国,三分之一属越国。越亡国后,县界统统归于楚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至东汉末年的500年间,江浦县界皆隶属九江郡。三国时,江浦县界先属魏国,后部分属吴国,吴放弃之后统归魏国。两晋时,江浦县界分隶于淮南郡的乌江县、全椒县,临淮郡的棠邑县和秦郡的尉氏县、顿丘县,并于今泰山街道置宣化城。南北朝最后一朝陈时,江浦县界分隶临江郡的乌江县、秦郡的尉氏县及新昌郡的顿丘县,与两晋时几近相同。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以州统县,江浦县界分属和州乌江县、方州六合县、滁州新昌县。开皇八年(588年),晋王杨广筑“晋王城”于桃叶山下(今泰山新村一带)。唐、宋、元各朝,江浦县界分属和州乌江县、真州六合县、滁州来安县、清流县等。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加强都城应天府的江北防卫,置江浦县,直属应天府管辖。
江浦城墙恢宏大气,堪与浦口城墙媲美
县治初设于浦子口城(今浦镇东门),在置县之前因有“六合浦子口巡检司”,浦子口城名即源于此。浦子口城东面有一座古名叫宣化的小山,山脚下有一座宣化古镇,旧名江浦。南唐《南史》记载:“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渡江浦涂水,直取秦郡。”明《嘉定六合县志》记载:“江浦在宣化镇”,后者印证前者,江浦取名宣化古镇旧名。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江浦县治移置旷口山(今凤凰山)之阳(今珠江镇)。新的江浦县治本无城,一直拖到182年之后的万历元年(1573年)才开始筑城,起初还是一座土城。万历八年(1580年)三月,知县余乾贞始改筑砖城,城呈椭圆形,周长780丈,宽1丈8尺,高2丈。设城门5座,以南门为起点,顺时针旋转:钟奇门(南门)、霁和门(西门)、拱极门(北门)、朝宗门(东门)、敦艮门(东南门)。
五座城门之上皆有城楼,且楼楼有题额。东门“朝宗大观”,南门“钟奇毓秀”,西门“霁和高映”,北门“拱极盛状”,东南门“敦艮雄飞”。城垣附建弩台(敌台)十二座、潴泄关二个、斗门三个,当年九月竣工,只是美中不足,有城无濠。为完成余知县和江浦人的心愿,三年后,继任知县孔祖尧亲临城垣内外,登高丈测,留下一段“朝夕行之,一无所宿惟城濠”的历史佳话。
为什么江浦县在移治近二百年后才想起建造城墙呢?原来嘉靖年间,“倭寇”已经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部分流窜至长江下游一带。前述的明嘉靖五年(1526年)高淳县库遭盗抢,很可能就是“倭寇”所为。为了防“倭”,高淳、溧水,以及历史上相当长时间隶治于南京的句容,包括江浦在内的县纷纷筑城墙、凿城濠,以为戒备。
江浦城濠是浦口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江浦县城的道路设计得非常科学,仅用4条道路就将各城门全部联通起来。县衙、文庙、儒学等建筑集中分布在城区的东北角。清康熙年间对江浦县城墙进行过3次大的修葺。1949年江浦城墙全部拆除,遗迹基本无存。
好在江浦城濠的大体格局还在,之后开掘的一条城南河又将城濠与长江连接起来,为城濠的保存注入了新的活水源。东门桥、南门桥、西门桥、兰亭桥皆明确标示出城濠的位置、走向及明、清江浦县城的大致轮廓。江浦城濠不仅是浦口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还是研究江浦古城、开发浦口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实物依据。(作者为民革南京市委文史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历史学会会员)
中国南京市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15楼 | 邮编:210024 | E-mail:jsmgtg@jsmg.cn | 苏ICP备09014637号 | 建议分辨率1920*1080
© Copyright 2004 - 2024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南京梦起航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您是本站第 1441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