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历史 收获感动
发布日期:[ 2014-07-16 ]
点击:[ 4793 ]
——民革江苏省委民革前辈史料采集工作采拍小记
魏继新
两个月,7个市,上千公里,9名民革前辈,17万字,902分钟高清素材……这是民革省委在完成抢救性采集民革前辈史料工作后统计的一组数据。
按照民革中央关于开展抢救性采集民革前辈史料工作部署,民革省委于2013年10月开始启动这项工作,成立专题采集组。作为采集组的一员,一开始,笔者只当成一项正常的工作进行,了解情况、搜集材料、确定人选……而在具体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笔者突然感悟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这次采集活动为何叫“抢救性”的意义了。
“抢”的是时间
经过一番调查了解,经民革省委领导同意,采集组在全省确定采访9名民革前辈,其中三人在南京,另外6人分别在扬州、镇江、苏州、无锡、徐州和连云港。在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2014年1月中旬,我们踏上了采集的征程。
这9名民革老前辈,最小的75周岁,最大的101周岁,5人90岁以上,他们当前都口清齿健、身体健康,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年龄不饶人,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身体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有些老人,身体变化就是一两天的事,去采集前一定确认一下他们的身体状况。”采集组黄列处长在出发前一再强调。毕竟,每个人都要求录像90分钟以上,对这些老人来说,是一个较强的考验,而对采集组来说,一定要慎之又慎。
采集的第一位是93岁的张修齐老人,他是黄埔15期毕业生,抗战时参加过浙东战役和长沙会战。老人声音洪亮,言谈清晰,身体健康,与他的访谈进行了150分钟。旗开得胜,这对我们顺利完成全部采集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第二位是91岁的王楚英、第三位是75岁的民革老领导冯健亲……采访都非常顺利,既使这样,但还是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85岁的周绍葆老人是黄埔16期毕业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看起来精神抖擞,待人接物也彬彬有礼,这是我们第一天赶到苏州看望沟通时,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然而,第二天,当坐在我们面前进行采集录像时,他总是重复讲述,一些细节却讲不出来,即使他夫人在旁边不停地提醒,他也讲不出那些在他的材料介绍中经历过的事情了。“最近,他的大脑受了受了刺激,已经想不起很多事情了。”他的夫人悄悄地告诉我们。这一变化,让我们始料不及,最终,我们只采集了60分钟。
而101岁的徐希善老人,为黄埔军校15期毕业生,虽然身体健康,但也只能拿着事先写好的文稿接受我们的采访。
事实上,江苏民革党员中还有不少抗战老兵、黄埔老人,他们都有很丰厚而有意义的经历,但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接受采访,成为我们的遗憾。
于此,我们所做的一切正是与时间赛跑。
“救”的是历史
“我就拿机关枪掩护他们,他们两个一个人带一个兵,一个炸了第一辆,一个炸第三辆,一三辆流出来的那个汽油,就变成火龙,向第二辆装甲车奔过去,结果把第二辆装甲车也引爆了,这三辆装甲车就炸掉了。第四、第五辆装甲车掉头就跑了,几百个日本兵看着装甲又炸掉了,他也跑掉了,这样子把旅部的围解掉了。”回忆起抗战中打击日军的经历,时至今日,王楚英显得非常自豪。
王楚英是黄埔军校17期毕业生,参加过“八·一三”淞沪抗战、武汉会战及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战斗,做过史迪威将军的军事参谋,见证过日军投降,后至台湾,官至少将,1954年借香港考察回国,1980年加入民革。一生跌宕而又传奇,正是中国那一个历史时段的真实写照。
“我的任务是招收青年当兵训练,补充抗日前线基层骨干,对日作战。未能直接到前线杀敌报国,洗雪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是我终生的憾事。”101岁的徐希善老人在谈到抗战的经历时,他遗憾地表示。
我们采访的9人中,5人为抗战老兵,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或直接上战场与日军厮杀搏斗,或者在后方做支援工作,他们都是抗战的亲历者、见证者,当今天日本右翼政客极力否认对中国的侵略时,他们的经历和述说就是铁证,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不容否认。
历史的真实,就展现在普通人的身上。
于此,我们有了一种“他们见证了历史,我们记录了历史”的自豪感。
“听”的是人生
两个月,9次采访,笔者在与这些民革前辈的交流中,深为他们对国家、对生活、对老伴的态度而感动。
对于国家,他们都有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这个国难时期,匹夫有责。”91岁的蓝洪安谈起日军的入侵时,仍是掷地有声。与蓝洪安一样,魏愉同、张修齐、王楚英、徐希善、周绍葆都是在听闻日军铁蹄入侵中华大地的时候,当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们愤然而起,投笔从戎,杀敌报国,而那时,他们有的还不满18岁,有的还在学校读书,今天,当听他们述说这一段人生经历的时候,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的爱国情怀,仍然让我们感动不已。
对于社会,他们有一个“宠辱不惊,宁静致远”的胸怀。建国后,因为参加过黄埔军校,参加过国民党的军队,他们在多次政治运动中,遭受了磨难和屈辱,徐希善卖了10年酱油,沈嘉年下放到新疆18年,张修齐打了20年蜂窝煤,等等,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的时候,当生活回归到正常渠道时,他们的人生也再次启航,加入民革,积极参政议政,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过去的总要过去,我们要放眼未来”,93岁的张修齐老人在回忆起那段经历时,神态坦然,也让我们肃然起敬,心灵震撼。我想,他们能够健康长寿的原因,也在于此吧。
对于老伴,他们有一颗“不离不弃,携手以老”的爱心。“好像是她越是身体不好,越是可怜她,越是感情好。”88岁的沈嘉年谈起与老伴的感情,一往情深。沈老是两航起义人员,爱人身体不好,他每天都在所居住的江苏科技大学校园里陪老伴散步,他们牵手而行的场景成了学校里的一道动人的风景线。魏愉同的老伴瘫痪在床,“每天我们有爱心,每天定时作息,吃饭、睡觉、休息、吃药。伴着笑,过好每一天。”魏老谈到老伴时满怀深情,因为不能离开老伴,他甚至不愿意外出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在他家里进行了采访,尽管局促,但我们一直感受温馨。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什么时候,你能与一个老人待一个下午,饶有兴趣地听完他精彩或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说明你已经成熟。”当我们认真“倾听”完这些老人的人生故事时,我们也在成熟。当我们这个社会都在认真倾听这些黄埔老人和抗战老兵的故事时,我们这个社会也在成熟。
于此,我也终于明白了开展抢救性采集民革前辈史料工作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