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之心读《舍得》
发布日期:[ 2011-01-11 ]
点击:[ 4579 ]
赵 凯
早就听闻星云大师的圣名,遗憾的是一直无暇拜读星云大师的著作,终于有幸得以实现心愿。夜晚,泡上一杯清茶,端坐在床边,带着虔诚之心,聆听星云大师《舍得》的教诲……
星云大师是台湾佛教界一位重量级人物,是一位政治家,他心系祖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主张两岸统一,与海峡两岸的政界都保持了良好关系和沟通交流;是一位企业家,用发展连锁商店的方法在世界各地发展自己的寺庙,佛光山在海外现有一级机构一百余座;是一位教育家,在海内外开设了16所佛学院以及其他形式的佛学教育机构等,从幼儿园到研究所涉及各个层面;是一位传播家,创办了佛教第一份日报《人间福报》,还创立了佛教电视台人间卫视和中心网站;是一位理论家,著作等身,撰有《释迦牟尼传》等数十种,并印有10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星云大师还从平常所撰写的文章、日记、口语、法语、偈语及演讲稿中选择出有代表性、有利于当代台湾社会人士修身养性的文字汇编成多集的《佛光菜根谭》、《迷悟之间》,在台湾社会广为流传。
好书,耐读,非一日一夜就能消化领会。翻开目录,仔细挑选,细读了书中“以舍为得,屈伸自如”这一章节。也许正是因为过人的睿智和丰富的阅历,星云大师在书中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阐述了他对舍与得的见解,却没有一点点说教,读之倍感亲切。人生苦短,从呱呱坠地到孑然而去,只有短短数十年,欲望却一直伴随着我们,从孩童时候的啼哭要奶吃,为了一件礼物赖在地上不起,到长大后追求金钱名利,到老时又祈求身体健康等等,这里所说的欲望非贬义,纯粹是个中性词,没有哪一个人敢说自己没有欲望,暂且不对欲望做评价,而是想探讨由欲望引发出来的舍与得。有欲望,便想获得,想获得,就要选择,选择自然也避免不了面对舍与得,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恰恰是困扰凡夫俗子一生的问题,因不懂得舍与得而引憾终生的案例举不胜举。在《舍得》一书中星云大师给芸芸众生做出了指引,“舍,看起来给别人,实际上是给自己”,“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给人善法,要能给人以利益”。一句句简短的话,却拥有无穷的回味,点化着芸芸众生,不愧为高僧大师,令人折服。
然而,除了景仰和赞同之外,心中却难免有不同于书中的感悟。星云大师阐述的道理是正确的,也是令人信服的,却并不是每个人拿来即可用于自身的,原因在于那些道理终究是星云大师自己从生活中提升出来的感悟,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经历提炼。举个简单的例子,也许很少人能记得唐朝李绅的《悯农》,但绝大多数人肯定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四句古诗,甚至可以说影响了我们的一生。这首诗要表达的是“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世人要懂得珍惜”。可是,当我们不珍惜粮食、铺张浪费的时候,父母常拿这首诗来教育我们这些孩子,然而,当时我们并不理解其中道理,久而久之还学了表面上附和父母的不良行为,直到有一天我们自己要去打拼养活自己,当我们获得第一份工资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这首诗中的道理是那么的深刻。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他大道理的例子不再多举。由此可见,人只有自己去经历了,身临其境了,才能切切实实感受到其中的道理,才会加深对正确道理的认识,从而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就像等我们做了父母之后,不自觉地再用同样的道理去教育小孩一样,那些事情不是我们的父母当初那样对我们的吗?因此,简单的概括,人不是事前聪明的动物,而是事后反思进步的动物。
同样是一个道理,因生活经历的不同,大师有大师的高见,凡人有凡人的感悟。也正如此,我们拜读星云大师的书,聆听智者的教诲,更应该带着一份平和之心,一份自省之心,一份明辨之心,不可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用别人感悟出的道理来过自己的生活;亦不可妄自菲薄,唯大师为对,自己为错,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一样,经历的苦难,面临的选择,希望的未来,也都不一样。倒不是说,好书不要读,教诲不要听。人生在世,必须读书,读好书,也必须有人指点迷津,向智者学习。问题在于,不是学习书中已有的观点,智者已有的感悟,而是学习观点和感悟形成之前的方法,这也就是古人云“授以鱼不如授以渔”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保持清醒,避免人云亦云,也避免盲目追星,清醒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亦或,想解决什么问题。唯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在借鉴的基础上让自己少走弯路,在经历的过程中升华对人生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生活真谛,并影响着之后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