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中华情——马来西亚见闻
发布日期:[ 2013-05-15 ]
点击:[ 5950 ]
刘红林
去年暑假,我应邀前往文莱参加东南亚诗人笔会,在吉隆坡转机。我和同伴商量了一下,决定提早出行,以便在马来西亚西部度假,并拜访当地的同行和友人。
我参加的度假俱乐部推荐了关丹。关丹是马来西亚彭亨州的首府,也是西马东海岸最大的城市,面向南中国海。在关丹我们与导游阿龙取得了联系。阿龙年近三十,他派比他小一岁的阿隆开车带我们出游。为示区别,我们分别叫他们大龙和小隆。他们都是在当地出生的华裔第三代,爷爷那一辈分别来自海南与福建,现在在关丹都有家族企业,当导游是兼职。
我们从网上查到,关丹的卧佛洞比较有名,于是提议去看看。去了后很失望,就是一个天然山洞,有很少的一点钟乳石。卧佛原本是一块大石头,人为地加上佛头并且加工成像;里面有一部分做成印度神庙,还有一块是伊斯兰教的区域,倒真是“三教合一”了。卧佛洞在林明山附近,林明山下的林明镇是华人聚居的镇子。在那里我觉得回到了中国,因为所有的招牌、路标全是中文,书店里陈列的是中文书,饭店里卖的也都福建一带的吃食。我们在林明镇品尝了著名的林明豆腐,清蒸的,沾着特制的酱料吃,很嫩很鲜。我们还参观了水晶屋。水晶屋是一位华人老者在他长长的矿工生涯中收集了许多天然水晶石,未加雕凿,摆在他的木屋中,供人欣赏,据说对人的身体有益。
小隆见我们看佛洞,认为我们对佛教感兴趣,在前往关丹市区的路上,突然拐了个弯,把车停在一处富丽堂皇的建筑之前,说这是关丹万佛殿,属彭亨州佛教会。楼宇十分气派,后面还有很秀丽的山水,看得见其内游人如织。我们好奇地上了楼,进入一间很大的殿堂,里面如寻常庙宇一样,供奉着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下面摆放着一排排桌椅,几乎坐满了人,人手一支毛笔写着字,自然全是中文。原来此处正在举行“万人抄经,护国减灾”活动。组织者告诉我们,抄经还可以为家人祈福,动员我们也抄。这是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在一张很漂亮厚实的纸上,字迹很淡,抄者只要在上面摹写就行了,写之前要填一张很小的表格,写上姓名、地址、电话、电邮等,经页下端也要签名。那毛笔也挺特别,外观跟寻常毛笔一样,其实是支自来水笔。抄完经,一个工作人员走过来说楼下有素斋可以吃,免费的。我取了食物,虽然是素食,但很美味,蔬菜水果都很新鲜,还有茶和果汁可喝,瓶装水随便拿。我直到吃完才发现,同伴不见了。我上楼走回佛堂,看到她的鞋子在门外。进去一看,她正跟两位先生聊天。其中一位白发老者,清癯儒雅,她介绍说是彭亨佛教会会长何振森居士,马来西亚著名的书法家、企业家。另一位中年男子则是佛教会副会长黄先炳,是她的学弟,在南京大学拿的博士学位,现在的职业是师范学院教授,致力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和儿童文学的推广。交谈之下,我们了解到,彭亨佛教会除了弘扬佛法之外还有慈善事业,其中最大的一项是建立了一家洗肾中心,每天要为80多位病人洗肾,家境贫穷的可以少交甚至不交医药费。真是功德无量。临别时,何居士邀请我们到一处“世外桃源”用晚餐,并把地址和行车路线告诉了小隆。黄博士则邀请我们参加8月19日在吉隆坡举办的“儿童文学的世界与世界的儿童文学”一日营。
傍晚,我们来到“世外桃源”——彭亨州佛教会副会长蔡文英拿督的种植园,拿督是一种荣誉,类似香港的爵士,是国家对有贡献的人的一种嘉奖。一进庄园大门便见到大片的油棕树林,果实正在摘采,油棕果堆于树下,还没有运走。往里进入,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火龙果园,果树不高,1米多吧,树冠长度却在2米左右,类似三角柱型仙人掌的枝条格外苍翠虬劲,剑一样向四周刺去,果实或红或黄挂在枝头,煞是好看。我只在果品市场见过粉红色的火龙果,红的和黄的都没见过,是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改变了颜色,还是它们原本就是多色的,我就不清楚了。
果园旁边是一栋临水的豪宅,晚宴就设在一楼。仍然是素斋,菜色与中午只有种类的差别,也十分美味,比中午只多了一种绿色的鲜榨果汁——番石榴汁。番石榴又名芭乐,我在台湾和泰国都吃过,味道淡淡的,却从来不知道它榨出来的汁这么好喝,甜甜的,微有点酸,却特别提味。主人拿来一个番石榴给我看,嗬,好大的个,有一两岁的小孩的头那么大。晚宴上,见到了黄先炳博士的太太及他们四个儿子中的三个。黄太太是位很出色的律师,以代理妇女的离婚官司为主。她的四个儿子最大的上初中,最小的还是学龄前。最小的这个是黄先炳拿到博士学位后出生的,所以戏称“博士后”。黄太太自己有繁忙的职业,还帮助丈夫处理各种牵扯法律的事务,四个孩子都教养得极好,她竟然还没有用保姆或佣工。我想,要找女强人,黄太太应算头一个。饭后,主人带我们往庄园深处走去,来到一个湖边,湖上造了一些木屋,还没有竣工,主人是想把这里建造成一个度假的乐园。日暮时分,我们带着主人赠送的番石榴和百香果离开世外桃源。
第二天晚上8点,大龙亲自驾车来接我们去看萤火虫和海龟生蛋。他先带我们到海边排档吃晚饭,又好又便宜,三个人才花了21元马币,还能吃到海鲜。等候上菜的间隙,大龙和我们聊天。他已经结了婚,女儿刚一岁,似乎夫妻感情不十分好,他说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他说他的梦中情人是刘亦菲,还说他常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不明白挺漂亮的女孩为什么找不到对象,要到电视上去找。
饭后,来到一个简陋的木屋,听工作人员正在用英语介绍完萤火虫的习性,穿上救生衣,乘小船沿芝拉汀河前行。导游嘱咐大家不要拍照,不要高声喧哗,以免惊扰萤火虫。走了一段,导游悄声说快看,只见两岸黑黢黢的红树木间,荧光点点,一闪一闪,几乎与天上的繁星一般无二,昨天一场大雨,今夜的萤火虫格外多。他拿出一个小手电,亮起一点红光,轻轻挥动,只见成千上万的萤火虫离开了树丛,向我们飞来。原来,这种萤火虫对红色的微光有一种趋光性。真正是“疑是银河落九天”,万千繁星扑向你,是什么感觉?有一只萤火虫落在前面同伴的发间,闪闪烁烁的。我伸出手来,它竟飞到我的手上。我不敢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吓着它,但它一点都不在意,小憩片刻,又轻盈地飞去。
看完萤火虫,我们乘车来到海滩,一只硕大的海龟生蛋已经接近尾声,正用后鳍拼命扒土往蛋窝上盖,其实蛋窝中的蛋已被工作人员取走,但海龟并不知情,还企图对它的小宝贝们尽最大力量保护。大龙告诉我们,海龟一次要下一百多个蛋,隔12到14天,会再来一次,这一年它会下一千多个,然后隔四五年再下。这一千多只蛋孵化成小海龟后,只有一只能长大成年,其余都被各种天敌吃掉了,所以海龟们不得不以量取胜,以保种族繁衍。海龟蛋在市面上很值钱,一个要三元马币,有些贪婪的人就会来偷了去卖。为了保护它们,工作人员要在海龟下蛋后立即取走,拿到有专人看管的孵化场再埋入沙土,天然孵化。游客所付的钱,主要用于对海龟进行保护。岸上守夜、巡逻的人工资并不高,还有许多志愿者,大龙本人即是其一。话刚说完,只见海龟缓缓离开了它的蛋窝,流着泪向大海爬去。我们正遗憾没有目睹生蛋的全过程,大龙说,别急,还有一只呢。我们又驱车来到另一处海滩,还没等进入现场,就有人过来叮嘱,不要说话,免得海龟受惊放弃生蛋。我们悄悄地走近海龟身边。这一只爬到一道沟坎上,身下是它自己挖的一个洞,洞壁上有工作人员放置的一盏小灯。它开始生蛋了,蛋圆圆的,酷似乒乓球,一颗又一颗。我坐在洞壁旁边,看见它在下完的一刹那立刻用后鳍扒土掩盖。这时,工作人员招呼游客们去放小海龟。这是一些刚出壳的小家伙,正舞动着四肢在篮子中爬行,工作人员示意我们每人拿一两只,于是就有几个西方游客的孩子拿过篮子分发。然后,大家在海岸上一字排开,在“one、two、three”声中同时放手。大部分小海龟一落地,本能地向大海爬去,也有个别笨的,竟然识错了方向,转身向岸边爬,我们追上去,又把它们抓回来再放。一阵海浪袭来,小海龟全都不见了,我有几分不舍,几个小男孩挥着手轻声叫着“拜拜”。回到海龟生蛋处,看到海龟妈妈已经被工作人员搬开,大龙跳到沟里,正从蛋窝里往外掏蛋。他一脸严肃,一言不发,把蛋在沟沿上排列开来,一共是107颗。我觉得这时候的他,十分伟大,他那轻轻的、看上去却非常庄重、非常虔诚的动作里,饱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8月17日,我们坐大巴返回吉隆坡。在吉隆坡,受到拉曼大学和马来西亚大学的热情接待。许文荣教授亲自驾车带我们去了马六甲游览,还到巴生吃了最正宗的肉骨茶。潘碧华教授邀请我们住在她家,还带我们去吃水果之王榴莲。
8月19日,我们参加了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成立大会,在会上见到了爱薇、年红、马仑等旧友,也认识了一些新朋。会议规模不小,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会议和随后成立的“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都没有冠以“华文”或者“华人”的字样,但出席者和当选的会长、理事等,都是华人,用语也是华语。
黄先炳博士是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筹委会主席,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协会会长。据他介绍,成立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的想法其实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萌生。1994年至1999年,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前辈们在全国各地办起了各种儿童文学课程,四处点灯。自2000年起,他们开始把放眼海外,先后将多位海外作家学者请来马来西亚讲学。2006年,在各方努力下,教育部正式将儿童文学列为师范课程必修科,儿童文学从此进入了小学教师的专业范畴。当客观条件具足,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于今年顺利成立了。往后,协会将致力于:推广儿童文学、带动儿童文学的阅读与创作、举办儿童文化与教育活动。马华儿童文学迎来了春天,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阶段。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在这个时候成立,还有着更重要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如今马来西亚华人的华侨身份已经成为历史,但他们的华族意识并没有随之退场,相反,面对着不能与马来人同等分享公民权力的现实处境,他们更要拥抱属于本身的母体文化。正因为如此,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最为完善的国家。马来西亚华族把华文教育和华族的生存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很清楚,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源,等于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特征,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容易被他族同化。所以,他们一方面努力融入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语言的大家庭里,与国家发展接轨,另一方面努力捍卫、发展民族教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堡垒、保持华族文化特征、培养具有华族文化修养的新生代为目标。这样的努力,不仅有效地维护了母语教育地位,传承了民族特性和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使新一代华裔拥有相对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这次马来西亚之行,在与各阶层的华人相处或相遇中,我的心灵不断地被触动。每一次我们遇到困难,总有不相识的华人主动上前来提供帮助。例如在去关丹的大巴车上,我们因不懂马来语与司乘人员交流遇阻,就有一位华人阿伯站出来充当翻译。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这其中氲氤着一种血浓于水的同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