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花 手有余香——周武忠教授《中国花文化史》读后

发布日期:[ 2016-03-11 ]   点击:[ 4949 ]

                                   

                         文/徐 雁 

  百态千姿地呈现于大自然界的花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不仅是四时八节、良辰嘉会的植物美景,更是色、香、味、形可品可赏的精神乐事,早已在文化层面深度浸淫了人们的精神家园。遗憾的是,随着百余年来农业社会在中国的不断解体,在西方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强势影响下,中国民间的花文化传统却越来越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为改变这一积弱之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系教授兼中国花文化研究会会长周武忠先生,写作了《中国花文化史》(海天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该书以七十五万字,凡十三章、共五十六节的图文体量,另加《中国花卉发展大事记》、《中国花卉典籍》、《中国名人与花卉》、《中国传统花卉食品》等五个附录,集中展现中国古今花文化发生发展史的全貌,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史上一个学术空白。

  作者指出:“花文化并非‘花卉’和‘文化’的简单组合,而是人与植物关系的自然流露。中国花文化是植物在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作用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引言》),而赏花的前提是知花,首先要懂得花之“道”,尤其是作为“一个爱花的民族”的子民,更要学会并善于从色、香、姿、韵四方面来品味和欣赏,因为“任何一种花木所能产生的美感,都是基于其自然特性之上的,因此,认识花卉是欣赏花卉美的前提。”而“结合花卉本身的自然美和人文之善的意识形态,以花的形、色、香、德隐喻人的品性或人生追求,主导了中国近3000年的花艺文化观。”(第三章《四时幽赏》)这一认知和发现,正是本书立论的重要基础。

  为此,在以题为《花.华.花文化》的本书引言开篇后,作者别具匠心地规划了十三个主题内容,依次是:《千载流芳:中国花文化概览》、《滋兰树蕙:中国的花卉资源》、《四时幽赏:中国的用花艺术》、《莳花艺卉:花卉与中国园林》、《花朝月夕:花卉与中国民俗》、《含英咀华:花卉与民众健康》、《笔下生花:花卉与中国文学》、《水墨丹青:花卉与中国艺术》、《拈花微笑:花卉与儒释道》、《群芳会聚:花卉与中国典籍》、《名花倾城:中国国花与市花》、《屐痕处处:花文化与中国旅游》、《继往开来:中国花卉文化产业》,从而系统地探寻了中国花文化史的发展历程,及花文化内涵和外延发展的轨迹,充分地展示了中国花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文并茂的《中国花文化史》,不是一部旨在讲解植物科技内涵的花史专著,而是一部从文化价值系统层面,引导和提升读者认知中国花文化史价值的随笔性读物,因此,作者在对各章标题作仔细推敲和精心设计之后,其著述的重点,自然集中在如何融会贯通中国花文化内容的方方面面,以充分凸现“花与人”和“人与花”之间的精神关系发展史。

  浏览本书后不难发现,作者机巧地运用了先总叙、后分述的学术写作手法,从而在时间上从古及今地串联起了有关的花人花事,把在普通的观赏价值之外,花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关系,分主题地解析于世。如前三章,基本上是对中国花卉资源、中国人用花艺术及其文化背景的概述,然后从第四章《莳花艺卉》开始,以九章分论中国花与古典园林,与古书典籍,与文学、艺术,与儒、释、道教,与民俗、养生、旅游,与中国国花和市花,直至与花卉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在专题论述方面,作者力求在客观陈述现象、总结史实的基础上,能够突出提炼其所包含的中华文化意象。如通过对宋代男子在良辰佳节簪花习俗的考察,指出这是中国先民“辟邪求吉”的一种愿望体现,“自远古起,人们就认为某些植物有着禳灾避祸、祛除不洁、带来吉祥的特别功能。那些颜色鲜艳高洁、芬芳馥郁的花朵,往往被人们视为能带来吉祥的祥瑞之物。”通过对有关花卉入药疗病、入馔养生和窨茶、护肤现象的考察,指出这是以中华传统医药原理为基础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命哲学,“始终与儒、释、道的精神世界相呼应,最终形成养生与怡情并举的特点。”

  在本书中,作者还随机引据了《诗经》、《离骚》中有关先民秉兰佩花的记载,及屈原、陶渊明、李白、周敦颐、李渔、林语堂等古今历史文化名人的鉴赏案例,以证说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常常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而庭院和书室中的花卉,则往往成为其情志趣尚的重要载体。如松、竹、梅被古人称为“岁寒三友”,表示历经磨难仍忠贞不渝的友谊和不畏艰苦环境的坚贞情操;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则是以梅之高洁、兰之清幽、竹之亮节、菊之傲霜来表白人格和情操,这是以其植物品性来比德、言志和祈愿,使这四种植物实现了人文性的升华,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复杂的情感因素。“园林花木的精神内涵和吉祥寓意,是中华民族文化所独有的艺术特质,也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语素变得更加丰满。”

  作者通过对历代文人学士以花卉为题材的诗歌、词赋、小说、戏剧等的考察,指出这些丰富而精彩的文学作品,“使自然的花花草草呈现出特有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温暖、润泽着中国每一个文化的心,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花卉文学的传统。” 通过对中国花鸟画的考察,则指出“无论是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还是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的水墨花卉,均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名家辈出,技法独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画苑中的一枝奇葩。”

  西谚云:“授人以花,手有余香。”在文化交流史上,奇花异卉还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背景和不同文化底蕴的人,实现沟通、交流和理解的最佳载体之一。日本植物学者中尾佐助教授(1916—1993)在《花与民族文化》一书中说,早在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花文化已成为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文化,而邻近的中国作为日本花文化的前辈,其当时的花文化已十分辉煌”。至于线装百卷本的《广群芳谱》,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日本商船更曾多次将之捎带入境。另有史料表明,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开始到公元1918年,接受英国维奇花木公司的派遣,英国园艺学者威尔逊(1876—1930)曾不远万里,在二十年间五次来华搜集中国野生观赏植物,达千余个品种之多。他在1929年出版的专著《中国,花园之母》中表示:“欧美的花园、公园中,不可能没有中国产的观赏植物。或者说,没有中国产的观赏植物的种植,就不能成为优美的花园、公园了。”

  为此周武忠先生行文所及,还时不时地在空间上将南北方、中西部乃至中国与海外的花人花事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以拓展中国花文化史的人文视野。

  至于本书第九章《拈花微笑》中,作者以“儒学与花卉”、“佛教与花卉”、“道教与花卉”三节,纵谈儒、释、道学与花卉之间的关系,虽然较诸其他各章篇幅不大,但可谓匠心独运、别具只眼。他通过比较研究后指出:“与道教、佛教浓厚的宗教思想氛围不同,儒学花木思想与精神似乎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得更为紧密,也因而更具有普适性,得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影响着几乎所有的中国人。”

  在《中国花文化史》后记中,周先生概略地回顾了他于1994年应邀出席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24届国际园艺科学大会,并在回国后呼吁成立中国花文化研究会的种种心路历程,然后总结陈说道:“健全的花文化体系可以引领花卉文化消费,促进花卉市场健康发展。创意设计新颖、优质的花文化产品,发展花文化旅游,可以丰富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升生活品质,让花卉在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把其著述本书的学术原旨表白无遗。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人们一定会在精神层面上,更富有知识性和学理性地认同花的人文价值和中国花的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以“人与花,花与人”为主题的花文化事业和产业,让“美的花,花的美”在生活中发挥出更好的效用和更大的魅力来。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