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一带一路”建设做桥梁——参加泰国留中总会写作学会研讨会有感
发布日期:[ 2016-11-16 ]
点击:[ 5224 ]
刘红林
七月中旬,我应邀参加了泰国留中总会举办的“‘一带一路’与泰国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泰国留中总会的全称是“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是由泰国留学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各大学校友自愿组合而成的群众性团体,2002年11月3日正式成立。其宗旨为:增进在泰国留学中国各大学校友及所有留学中国校友的友谊合作;发挥对泰中两国情况熟悉的特长,促进两国传统友谊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曾经在北京大学留学的诗琳通公主担任该会永远最高名誉主席。诗琳通公主30多年来坚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经常访问中国。她所著述的《踏访龙的国度》,对中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深情。她是从事中泰友好交流人士的一面光辉旗帜。诗琳通公主曾五次在皇宫接见总会代表,并赠墨宝“泰中桥梁”。
总会把20世纪40年代以来泰国留学中国的3,000多名会员聚拢起来,使他们有了集体活动的“校友之家”。在这个“家”中,校友们根据不同爱好,成立了8个组织,文艺写作组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组由老中青组成,年龄最大的是上世纪40年代毕业的,最小的目前还在读书。他们成立了“留中出版社”,为校友出版新书,资助一些有经济困难的知名老作家出版作品集;还有计划有组织出版了校友两套丛书,共20本,较全面反映了留学中国的泰华作家创作的成果。
2006年,写作组不断扩大,成立了专门的文艺写作学会,组织文学活动,鼓励文学创作,以多管齐下的形式推动泰华文学的发展。如他们每年举办文学讲座会和新书发布会,还组织“文学活动之旅”,到郊外采风。每年出版一本文集,先后出版了《留中岁月》《湄南情怀》《窗内窗外》《平台试步》《湄南漫步》《河边风景》《椰林放歌》《蕉雨情浓》《水过留痕》《雨后彩虹》《湄河心语》《岁月写真》《春华秋实》等13部文集。今年,为了庆祝成立10周年,还出版了留中总会文艺写作学会《春色满园——10年散文选集》。
目前,这个组织已有一百多个成员,逐年趋向年轻化,令人鼓舞。一支既有本土情结,又有母土韵味的泰国留学中国大学生写作群体正在逐步形成。
这次会议,实质是写作学会的十周年庆典,留中总会联合泰国清莱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以研讨会的形式举办这次庆祝活动,既是总结过往,也是为了开创未来。听听各方专家的意见,以便会员们在写作上有更大的发展。
写作协会成立十年来,会员们有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问世,但成就最突出的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小诗,二是散文。这次研讨会的议题就是两本集子——《“小诗磨坊”10年诗选》和《春色满园——10年散文选集》。
泰华小诗群体的出现与台湾著名诗人林焕彰先生的倡导和躬身力行是分不开的。林焕彰为规范现代新诗,几十年来致力于六行以内的小诗研究和创作,大力提倡,但在台湾应者寥寥。2003年元旦起,林焕彰利用他任职于《世界日报》泰国、印度尼西亚副刊主编的便利,每天在刊头左上角刊登一首六行以内的小诗,引来泰华诗界的积极响应,从而延续了1933年林蝶衣《破梦集》出版后断裂了半个多世纪的泰华小诗传统并使其重放光彩。2006年,职业是医生却热心于文学创作的曾心在他曼谷的家中,加盖了一座六角凉亭,取名为“小诗磨坊”, 热心小诗的文友可以在此聚会、切磋。林焕彰也在《世界日报》副刊增辟“小诗磨坊”专栏,专刊探讨小诗写作的文章。“小诗磨坊”正式成为泰华这一诗歌组织的名称。其成员为7+1,即7位泰国人+1位台湾人,后来又有三位年轻的泰国华人加入进去,就变成了10+1。林焕彰始终是那位“1”,不过,此次会议台湾来了萧萧、白灵两位著名诗人、教授,还带着他们的学生,林焕彰也并不孤单。10年过去了,磨坊成员发表了小诗2000多首,出版诗集10部,带动了泰华文学的发展,也引来中国大陆、台湾诗界的高度关注。
而在《春色满园——10年散文选集》中,收录了76位作者的109篇散文。这些作者最年长的如果还健在,已经是90高龄;最年轻的应该不超过15岁。他们出身于泰国华人各阶层,成长环境及人生境遇也差别很大,其共同点就在于一点——都是在中国读过书的泰国华人。
泰国人到中国留学古已有之,如1371年(明洪武四年),暹罗派人到中国“入监(国子监)读书”。而泰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已经有许多华侨在暹罗经商、谋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天灾人祸,水旱频仍,迫使大批农民离乡背井,到东南亚谋求发展,其中尤以到泰国的人数最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泰国定居下来,成为泰国国民,其子孙或者在中国读完书去泰国继承父业打拼,或者在泰国长大不忘祖根回中国留学,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也有些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移居泰国的“新移民”,学业(至少是中小学)是在中国完成的。
“留中”经历在这本集子的作者的人生中,是重要的生命体验,对他们“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知识的积累拓宽、事业的开拓发展、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109篇散文中有三分之一与此有关,或直接记写在中国的读书历程,或在表现其它主题时涉及留学生活,或回顾校友之间情谊、礼赞校友们的贡献,或追溯留学对其事业、人生的重大影响。
总之,《“小诗磨坊”10年诗选》和《春色满园——10年散文选集》中的所有作品,都是以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为重要的写作资源,既有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有佛国文化的浸润。正是这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构成了泰华两种文化的静止与流动,既凸显出各自的优点,又映衬着彼此的互补。因此,以中华与佛国为代表的两种文化已然成为解读这两本集子的一把钥匙,只要打开它们,就可以看到一幅关于泰华文学的动态地图,上面绘制着中泰两国文化的形态面貌,以及人们在其间选择的生活历程。读这两本书,孕育了我们对泰国华人的生活想象,使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透过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异质文化互融的魅力,一种生活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研讨会的讨论十分热烈,年事已高的现任总会主席廖锡麟,每场讨论都到场。廖锡麟出身于泰国华人的名门望族,祖父辈起就是侨领,对泰国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王室赐予泰姓“色博里”,并赐予侯爵爵位。
研讨会结束后,在泰国清莱皇太后大学举办了“海上丝路恋曲”歌咏晚会,留中总会校友合唱团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听着《游击队之歌》《天耀中华》等歌曲的熟悉旋律,“龙的传人”的自豪感荡漾在每个人的心头。我由衷地钦佩这些泰国同胞,他们不图名,不为利,自觉地承担起中泰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大业中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