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系南下塘
发布日期:[ 2017-05-15 ]
点击:[ 5325 ]
潘剑霞
踏着石板路,走在悠长的巷子里,总觉得小巷两边的门内,会有一张熟悉的面孔,静静地等待着我;擦肩而过的人似曾相识,这是隔壁的高阿姨?那是李家的老爷爷?那些粉墙黛瓦的老屋,被青苔染上古典的韵味。时光宛如这悠悠的古运河水,流淌着优美的水韵。脚步覆盖着童年的鞋印,儿时的欢愉,旧日的场景,心灵家园啊——南下塘,我挥之不去的乡愁。
我家就住在南下塘161号,运河边上的人家,出门就是桥,左边是小公桥,右边走上二十多米就是铁树桥。但我还是喜欢走小公桥,过了大公桥,就到了南长街了。那里有好多商店,还有电影院,好吃好玩的可多了。
大公桥是通往几家大厂的交通要道,每天人来人往很热闹。在下塘桥堍有一家大饼油条店,每天早早地就做起了生意。过往的上班族,买一副大饼油条,边走边吃,早餐也就解决了。那煎油条的香味,随风飘来,常常会勾起我的馋虫。于是,父母便会给我粮票和钱,我就高高兴兴地带着一根筷子,走过小公桥,去买油条了。
“三龙叔叔,我买两根油条。”因为一两粮票,正好能买两根油条。
“噢。”壮实的三龙,接过粮票和钱,把两根油条串在筷子上,递给了我。
回到家中,妈妈把油条剪成一小段一小段,旁边放上一小碟酱油,一碗泡饭,就着油条蘸酱油,吃得可开心了。运河边上的人家,生活简单也安宁。
在离家不远处,有一座古窑,是我和小伙伴捉迷藏的好地方。一次我又藏进了窑边角落,晒着太阳,居然睡着了。家里大人发现孩子不见了,乱作一团。从清名桥找到跨塘桥,从上塘找到下塘,就是找不到。邻居也帮忙出主意是否要找只船到河里去看看,妈妈却坚决反对,说我从小就怕水,不会去河滩头的。奶奶跑到邻居家借了一只铜的汤罐勺,准备去“敲光勺”了(边走边用筷子敲打汤罐勺,喊着小孩的名字,是找小孩子的好方法)。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我已经睡醒了,自己回了家。一向好脾气的爸爸,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掌,揍了我一顿。这时我才知闯祸了,以后再也不敢去那古窑了。
枕河人家看惯了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影,仍喜欢走近临河窗台,让微微的河风,轻轻地吹拂着脸面,远远地可以看见大公桥架在半空,宛如彩虹。古运河上船来船往,常常看见船老大扛着撑坏了的篙子,到南下塘的毛竹行里,换根好撑篙又能行船了。
我常到毛竹行里去玩,毛竹行的老篾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厚道人。在那里,最让我出神的就是看他将竹子一层层劈开,一根竹子经过他的手,便变成了一堆竹丝。老篾匠告诉我,竹子最外的一层叫“篾青”,里面的叫“篾黄”。在大清王朝时,“篾青”和“篾黄”同“灭清”和“灭皇”谐音,为了避讳犯上,只能将“篾青”喊作“竹皮”、将“篾黄”喊作“竹肉”。没想到,老篾匠的故事还不少,这可是我人生的第一堂历史课。
南下塘是一条可感、可知的小巷。早春时节,刮风、下雨、飘雪,老人们会说是张大帝“领囡伲(女儿)回家团聚了”。风雨过后,天气渐暖,河边柳树绿了,桃花开了,路过南下塘的人也多了。保安寺有个痴和尚,每次从门口走过,总能听到他口中念念有词:“痴人痴福、痴人痴福……”我也经常和一群小孩跟在痴和尚后面,嬉闹着、喧哗着喊“痴和尚、痴和尚……”他从不理会这群无礼而幼稚的孩子,他走他的路,他说他的话。现在想来,一个精明的人,难得糊涂做一次痴人,何尝不是享福呢?你笑我痴,我笑你看不穿,看来“痴和尚”未必真痴。
南下塘最热闹的季节是夏天,站在河边,可以看到家家屋后的水码头,女人们在河边洗衣、洗菜,孩子游泳、玩水,欢快的情景,就是一道风景,南下塘人的生活是离不开古运河的。
每当夜晚来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洒上河水,放上小桌子,在屋外边吃晚饭边纳凉。空气中弥漫着酒香,收音机中播放着评弹,吴侬软语不时传入耳边。有人提着篮子叫卖海蛳,喝酒的人自然也会买个一两匙下酒。一条小巷热热闹闹,隔壁邻居相互走动,在你桌上夹点菜,到我锅里装点饭,客客气气蛮热络,都说“金乡邻银亲眷”,南下塘就是这样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如今修复改造后的南下塘,汇集了诸多老字号商铺。但有许多原居民仍生活在这一带,保留着原本的生活形态。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总感觉到历史的烟云在不断消逝、变幻。翻开光阴深处的片断,回味儿时的欢愉,心里总是暖暖的。深深的巷子在背后远去,只有那南下塘藏着的童真,魂牵梦系着我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