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抗日战争若干问题的对话

发布日期:[ 2005-08-31 ]   点击:[ 7345 ]

                          杨金荣
  
  编委按:今年5月的全国书市,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图书是一大热点。应全国书市组委会的要求,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列为重点宣传图书之一。为了向读者宣传好、介绍好这部书,本书主编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宪文教授(下文简称张)和杨金荣(下文简称杨)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展开了一次对话,拍成了一部电视宣传片,现应《江苏民革》之约,将其中有关文字内容整理出来,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一、抗日战争的性质

  杨:张老师,人们常说“八年抗战”,但我们知道“九·一八”爆发于1931年,抗战胜利是1945年,是不是对于抗日战争的起点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

  张:近代以来,中国和日本之间曾经发生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是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果以中国人民的失败而告终;1931年9月,日本军国主义挑起对中国的第二次侵略战争,这一次是以中国人民的辉煌胜利而结束的。

  “八年抗战”通常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的八年。毫无疑问,1937年爆发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进攻中国内地的开始,也是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起点。但是作为一场大规模的中日战争,它的起点应该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并且经历了14年的战争过程。这14年,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杨:怎样理解您刚才说的,七七事变“也是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起点”?

  张: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又相继制造了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对中国内地展开了大规模侵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之绝境,挽救民族的危亡,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和大片国土的沦丧,除极少数汉奸卖国贼外,全国各阶层人民纷纷行动起来,加入了抗日斗争的行列。

  青年学生冲到了抗日的第一线。他们集会、示威游行,发表通电、宣言,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奋起抗日。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学生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平津和上海的学生,分别组成宣传团,沿平汉、京沪线,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工人阶级也肩负起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上海的码头工人,首先掀起反日大罢工,拒绝为日本船只装卸货物,成立了抗日救国联合会。北平、南京、广州、香港及全国各地的工人,不断地罢工,或组织同盟罢工、总罢工等,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日斗争。

  各地爱国工商业者,也纷纷参加到抗日救亡的热潮之中。北平、天津、南京、上海、汉口等许多大、中城市的工商界,相继提出对日经济绝交、抵制日货等主张,拒绝与日商往来。

  在广大农村,抗日热情亦十分高涨。北平附近的农民,自动献粮,出民工,抬伤员,运输物资。民众的自发抗日斗争此起彼伏。他们到处破坏铁路和电线,不断袭击小股日军,配合正规军作战。

  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各种文化救亡团体不断涌现。许多作家、记者深入前线,写出大量歌颂抗日英雄、揭露日军暴行的报告文学和战地通讯。群众性的救亡戏曲、歌咏、抗战电影、美术等,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着广大人民的斗志。

  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道,汇入了民族救亡的洪流。北方的满、蒙、朝等与汉族同胞一道组成东北抗日军蒙边骑兵、反帝大同盟、蒙汉抗日同盟会、抗日同盟军等。在抗日斗争的洪流中,各族人民加强了团结,建立了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

  侨居在世界各地的一千多万华侨,密切地注视着祖国的安危。他们纷纷建立救亡团体,开展救亡工作。在陈嘉庚等人的推动下,东南亚各地华侨社团联合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欧美等地先后出现过成百上千的大型救国团体,他们广泛开展筹赈工作,为祖国捐款献物,有的回国直接参加抗日斗争,不少华侨为保卫祖国英勇地献出了生命。

  在这场关系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都积极参战贡献了力量。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悲壮行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反侵略颂歌。

                 二、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杨:一段时间以来,台湾的某些历史书说共产党“破坏抗战,危害国家”;大陆的某些出版物说国民党是“中国抗日阵营中暗藏的投降派”,作为历史学家,您如何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张:对于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没有给予科学的阐述。

  海峡两岸的学术界对于这一话题,有一个演变过程,今后的趋势应该是,越来越尊重历史,越来越实事求是。

  就历史本身而言,国民党对日本的侵华战争,经历了一个由不抵抗到积极抵抗,进而消极抵抗的变化过程;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是逐步得到发挥的。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而对内则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所控制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企图武装消灭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排斥、并吞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异己势力。这一政策实施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各地纷纷掀起抗日反蒋怒潮。

  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支持全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民主运动,并连续发表通电,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的对日妥协政策。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是要按照“大陆政策”的既定方针,继续南下灭亡全中国,而不是以中国东北为踏板进攻苏联。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而华北的三税收入更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在华北的经济掠夺和走私贸易,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利益,也使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在这种形势下,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开始发生变化。对日政策方面,在一系列的双边谈判中,采取了拖延方针,要求日本“必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不妨害中国之统一”,“对于华北之战时状态,更须首先解除”。同时表示,要一面谈判,一面抵抗;在谈判无结果时,将采取武装抵抗,开始改变对日不抵抗政策和外交上的妥协方针。1935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全大会上的报告和次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的宣言,都显露了内外政策变化的征兆。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政治形势的特点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于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制定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新策略,即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团结抗日的新政策。此后,中国共产党改“抗日反蒋”政策为“逼蒋抗日”。国民党亦开始调整与共产党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与共产党秘密接触。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最终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国民党开始走上积极抗战的道路。

  杨:历史学家是以证据说话,所谓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积极变化,见诸历史的,主要有哪些积极的军政措施呢?

  张:南京国民政府对抗日战争作了一定的准备。如整理财政,整顿税务,实行关税自主和币制改革,限制白银外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国防建设,并从军事战略的高度全盘考虑对日作战计划。其拟定的1935年度《防卫计划纲要》、《民国25年度国防计划大纲草案》、《民国26年度作战计划》等,对可能发生的作战区域和具体的作战方案,作了较为实际的构想。南京国民政府还加紧修筑国防工事,对战略要地、江海防要塞,全面进行整顿,配置水雷和各种障碍物。相当一部分工程,在七七事变以前已经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南京政府还召开整军会议,整编军队,加强军事训练,实行征兵制度,使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动员抗战的谈话,表示了反对日本扩大侵略的强硬态度,指出:“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

  杨:抗战时期,国民党是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共产党也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但同时国民党又处处限共、防共乃至反共,史学界如何看待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

  张: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便发表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提出“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一天,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咸愿“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由于这一时期蒋介石和国民党表现了积极抗战的态度,并采取了许多准备抗战的措施,中国共产党从有利于国共合作和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在坚持本党独立自主政策的同时,承认了国民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接着,“号召全国一致拥护”国民政府。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接连不断地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为实现团结抗日、捍卫民族生存和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两党共同信守的共同纲领,在政治上、组织上对双方均没有任何约束力。双方仍执行着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虽然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性,但是没有给共产党以两党间的平等地位。就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岐,共产党和国民党继续进行了多次商谈,但始终未能得到圆满解决。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一直坚持与国民党团结抗战的立场,可是国民党始终不肯放弃反共政策。这一时期国民党的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与十年内战中企图彻底消灭共产党的强硬政策,不完全相同。因此,中国共产党也采取了不同的斗争方针。由抗日反蒋,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转而采取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政策。对国民党坚持反共的种种做法,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共团结、共同抗日。

  蒋介石对抗战的态度,虽然时有动摇,并坚持反共政策,但是,由于中共执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由于全国人民抗日爱国运动的持续高涨,国共两党的合作没有破裂,团结抗日的局面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以蒋介石为首的一派力量,始终留在抗日阵营,坚持抗战。

                   三、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

  杨:一直以来,学术界有两个战场的说法。有些历史书上说,正面战场就是国民党战场,经常是一溃千里;敌后战场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解放区战场才是真正的抗日主战场,您认为这种判断如何?

  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逐步形成了两个战场,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的存在及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是抹煞不了的客观事实。正面战场不能简单叫做国民党战场,敌后战场也不能简单叫做解放区战场。因为在全面战争爆发初期,在山西战场,八路军尚未挺进敌后,仍在正面或侧翼协同友军作战;而敌后战场,也不只有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军,国民党也开展了敌后游击战争。

  两个并存战场的出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

  当抗日战争由局部作战发展为全面战争后,战争区域日益扩大,战线亦不断延长。敌人虽然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但是因为兵力不足而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城镇,这样,敌后广大农村就成为日军统治的薄弱地带。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陷日军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地位,开辟敌后战场,发展敌后战争,成为夺取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战略行动。

  同时,由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形势的特殊性,出现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战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共两党虽然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双方在政治上还存在重大分岐。政治上的不一致,导致军事上的不统一,双方在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大前提下,形成两个战场,各自独立作战,是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政治、军事环境造成的。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敌后战场的出现,不仅是为了发展人民革命力量,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而且也是军事上抗敌御侮的需要。没有正面战场吸引着日本的大量兵力,并给日军以大量杀伤,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根据地粉碎日军的扫荡、进攻,都将是困难的。同样,没有敌后八路军、新四军坚持不懈地、广泛地钳制和打击日军,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失败得也将更惨。

  两个战场在战略上的配合,直接影响着整个战局的发展。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实行战略外线作战,对国民党方面的战略内线作战无疑是最大的支持。仅在徐州、武汉两次会战期间,八路军就在华北地区敌后战场作战1400次,歼灭日军4万人以上,牵制了大量敌人,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为整个中国反侵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亦包含着国民党方面的敌后游击战争。早在1937年武汉军事会议上,国民政府军委会即作出了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决策。其后在南京军事会议、南岳军事会议上,均进一步讨论了开辟敌后游击战场问题。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是整个中国战场的重要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着主战场的作用。只是后来国民党主要当权者采取了消极抗战的政策,因而使正面战场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但是,从整个抗日战争看,广大官兵是爱国的,作战也是英勇的,并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表现了强烈的抗敌御侮精神。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使日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军队仍然存在着国民党嫡系与杂牌军的宗派矛盾,但在外敌入侵面前,多数能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投入作战。

  两个战场都为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作出了贡献。它们是整个中国战场和民族反侵略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认任何一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恰当的。

                    四、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杨:有一则谜语,谜面是“抗战胜利”,谜底呢,有两个,一个说是“苏武”,一个是“屈原”。苏武者,苏联武力之谓也;“屈原”者,屈服原子弹之谓也,都是说,抗战胜利或者是因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或者因为是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在历史学家看来,抗日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张: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既不是美国使用了原子弹,逼使日本投降使然;也不是因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使然。

  中国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是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意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抗战。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长时间抗击着日本侵略军的大部分主力部队,给日本军事力量以极大的杀伤和消耗,不仅使日本无力进攻苏联,也有力地遏制了日本的南进政策,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英、美等国的军事压力,在战略上和战役上都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作战行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和援助,对加速中国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中国抗日战争带来有利的国际形势。美国被迫抛弃了长期以来对日本侵华战争所采取的两面政策,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支持者。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军国主义投降。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并表示次日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美军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美军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宣布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的迅速决定投降,起了促进作用。但过分的夸大和贬低两者的作用,都是不妥当的。长期的侵略战争,已将日本的国力消耗殆尽,侵略者已无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继续坚持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 万鄂湘率队赴江苏就中医药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