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11-04-26 ]   点击:[ 6031 ] 作者:[ 胡臣友 ]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来拉动,内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始终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内需消费的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部需求大大减少,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投入4万亿巨资,刺激经济增长,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这只是应急之举,不具有可持续性。这种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其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亟需转变。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内需求巨大,特别是农村消费潜力巨大。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而消费需求的扩大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主要有:

  (一)居民收入偏低,无力消费。

  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落后于GDP增长。2001年至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4%,低于我国GDP同期10.2%的增长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直接造成了居民即期消费下降,由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七成以上,因而也抑制了最终消费率上升。

  2、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居民中不同阶层的收入水平的差距变大。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收入户(10%)和最低收入户(10%)分别为43613.75元和4753.59元,相差倍数为9.17:1,2000仅为5.02:1。2008年全国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95.4%,高出最高收入户(0.619)54.1%,说明低收入人群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但缺少必要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受阻。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扩大,农民收入低。199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510元和686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0:1;到2008年扩大到3.3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761元。从2000年至2008年,我国农民消费倾向从74.1%上升至76.9%,说明农民有消费欲望,但偏低的收入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不敢消费。

  1、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居民预期支出提高,消费信心不足。为适应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需要,我们逐步进行了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制度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的共同特征都要求居民在当前或未来时期要有一笔较大数额的支出,反映到当前必然是居民推迟当前消费,即期消费增长放慢。而且,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用于住房、医疗、教育的开支占收入的相对大的一部分,使得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2000年的79.6%下降到2008年的71.2%,消费信心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不足的局面。

  2、人口结构的逐步老龄化使居民消费倾向趋于降低。按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和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我国已进入典型的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年轻人口的负担加重,养老意识增强,居民储蓄意向趋高,消费倾向降低。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存钱养老、存钱买房、存钱支付医疗教育费用,因而居民储蓄持续攀高。据统计,我国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冠,当前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不断增长的储蓄额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但又潜伏着巨大的隐患,制约着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潜在消费需求未能充分实现。

  1、全国13亿人口,7.3亿在农村,但他们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据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通过关联效应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相对于城市,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目前,许多企业把生产的着眼点定位于城市居民,对广阔的农村市场却研究不够,使许多产品生产脱离了农村实际,也就等于放弃了农村市场。

  2、从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看,需求的重点转移:一是从基础的吃、穿、用类转向以居住条件改善、通讯和交通为主要内容的住、行类消费;二是从简单的商品性消费转向餐饮、医疗保健、教育、娱乐、旅游、家庭服务等消费;三是从大量的普遍性商品转向注重选择、追求时尚的个性化消费,商品的质量、品牌意识日趋增强。从总体看,用于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有较快上升。可是,由于多年来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使供给结构不合理,结构升级滞后,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障碍。

  (四)消费环境不佳,制约消费意愿。

  一是硬件设施不足,制约消费。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仍较低,限制了居民对装饰材料、家具家电等的消费;受输电线路特别是农村输电线路覆盖面及负荷偏低的限制,影响了居民对空调、冰箱等家电的消费;道路拥挤、停车摊位偏少,影响了一些大城市居民对汽车的消费。

  二是软件环境不佳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如,屡禁不绝的假冒伪劣产品;商品房、汽车、医疗、电信等服务行业的一些价格缺乏标准和透明度,价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健、美容等产品的经营者采用虚假广告、包装、说明书等形式,故意隐瞒产品的真实性能、主要成份、使用方法等,对必须说明的内容含糊其辞或故意夸大功效,引诱消费者上当等。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及时整治,不仅损害广大消费者利益,而且对维护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消费激励政策不健全,不利于充分激活消费。

  2009年,在国家实施燃油税改革、小排量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城乡居民购车需求得以充分释放,全省汽车销量持续攀升,汽车销售持续活跃,随着2010年汽车优惠政策力度减小,加上道路堵、停车难、油价高等因素也使汽车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同样,尽管“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大力推动,加之我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城乡居民购买家电的热情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刺激消费政策措施的持续性不容乐观,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也可能逐步减弱。此外,在还有住房消费、节能品消费、金融消费等方面,也应当研究和出台一些引导消费的鼓励政策。

  扩大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工业化成长阶段中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把扩大消费需求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有效化解制约消费率提高的各种不利因素,促使消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为此,建议:

  (一)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要努力扩大,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鼓励创业,大力弘扬创业精神,积极推动民众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逐步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持久收入水平。此外,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来看,增加供给不是核心环节,因为现在是产能过剩;改善流通不是主要环节,因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流通渠道不通畅;刺激消费更不是当前拉动内需的主要环节,因为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民缺少消费欲望,而是有消费欲望的大多数人没有必要的消费能力;最后一项就是分配,当前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做好三次分配工作。

  在初次分配中,切实向劳动倾斜,提高劳动报酬。为此需要完善工会设置,加强工会作用,提高职工谈判能力,建立普遍适用的工资协商形成机制和工资随物价指数及经济增长同步增长的机制。管理者的收入水平应与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挂钩,保持合理比例。完善国有公司治理和规范高管薪酬,对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应加以适当限制。落实促进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强就业服务,扶持中小企业创业,扩大就业。

  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向公共服务和弱势群体倾斜。财政税收政策及征管应让普通百姓得到更大优惠,开征调节高收入的主要税种(如对空置住房、大额遗产和赠与征税),适当调高对大额财产性收入征税比例,对非劳动收入加大征收力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减轻普通劳动者税负。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地区差距。

  在三次分配上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应动员民间资源,鼓励慈善事业,政府应在税收上实行慈善税收扣减的制度,财政杠杆上给慈善捐助以鼓励。社会保障、政府民政与民间慈善相结合,优势互补,为低收入弱势群体编织“安全网”,实现兜底保障,有效避免弱势群体生活上陷入绝境,心理上趋向偏激,乃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二)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

  据统计,我国2008年预算内财政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文化支出占当年全国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31.4%。而在国际上,与我国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这个数字一般都在50%以上,发达国家更是高达60%-70%。这就表明,我国的民生支出普通偏低,这同我国每年高于GDP的财政收入增速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民众享受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加大财政对就业再就业的支持力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健全廉租房制度,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只有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改革引发的未来支出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支出,才能稳定居民消费倾向,促进储蓄转化为理性的投资与消费。

  (三)调整供给结构,培育消费热点,有效满足消费需求。

  1、调整供给结构。一要对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和产品,要坚决实行限产压库,避免边生产、边积压的情况继续发生;二是实行资产并购重组,促使资本和社会资源向优势产品、名牌产品集中,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三是采用高新技术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2、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首先是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产业,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适销对路新商品。其次,继续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增强其对整个消费的带动作用,扩大通信、旅游、文体、健康保健等热点消费;第三,健全便民、安全、快捷的商业网络,发展城市社区商业零售、餐饮、住宿、物业管理,推进网上购物、邮购等新型消费方式;第四,积极扩大老年人消费,重视发展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娱乐、保健服务业,推广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多种新型养老模式。

  (四)改善消费环境,使居民放心消费。

  进一步深化消费领域的体制改革,清理和取消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法规。增加政府的消费性支出,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支出和农村交通、水利、供水、供电、信息等建设开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为拓宽城乡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加强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培育消费信用法制环境,切实保护诚实守信,进而发展消费信贷,提高流通领域的信用度。继续支持和鼓励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加快推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行为,消除消费者惧怕假冒伪劣的心理障碍,净化消费环境。

  (五)差别化激励政策,刺激消费。

  1、运用房价、地价分流的新方法大幅降低房价,降低城镇居民购买商品住宅的“门槛”。今后在城镇居民经济适用房和安居工程住房开发中,可将地价与房价分开。房价实行抵押贷款分期付款,地价收取办法由将50-70年地价一次性预收改为按年或按月分期收取,今后由政府部门按年或按月收取地租,同样根据经济发展、利率、收入水平变化相应提高地租,使购房居民不至于为支付房款而过分透支未来的收入,有更多的能力进行其他消费。

  2、抓紧与消费信贷有关的经济立法工作,稳步发展消费信贷。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因为消费信贷太多了,而中国的消费需求不振,部分是因为消费信贷不发达。在个人征信系统日益完善的当前,扩大内需就是要鼓励消费者利用消费信贷提前消费、分期消费,通过金融方式解决即期消费能力不足问题。可以考虑非抵押分期付款、非分期付款信贷、循环信贷、信用卡信贷等消费信贷品种。

  3、加大开拓农村市场的力度。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同时,要根据农民消费特点改进工业产品设计,向农民供应价廉物美的农村适用型商品,将销售体系延伸到农村去,使农民有放心的购物场所。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 万鄂湘率队赴江苏就中医药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