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建议(2005年)
发布日期:[ 2005-03-08 ]
点击:[ 4341 ]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对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结晶,它所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日趋完整的知识系统,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知识宝库,对世界文化的进步与变革产生着重大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和运用,是真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两个率先”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件和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全国及我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都充分强调了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性。社科联等部门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媒体报道和日常生活中来看,我省部分民众,特别是部分青少年,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贫乏的程度仍然令人忧虑。有些人对自己国家和家乡的历史很不熟悉;有些人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单薄;有些人毫无国际关系和对外经济的常识,动辄把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外资等行为说成是“卖国”,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有些人把信仰、宗教和迷信三者混为一谈,对科学世界观持怀疑态度;有些人对我国政治制度很不了解,不知道政府、人大、政协、党派的涵义和区别;等等。
为改变这种情况,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我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一、由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团队,或委托调查公司、高校、科研机构的专门人才,采取合理形式,摸清我省公众哲学社会科学素养水平的现状,以便有的放矢,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普及。今后亦可与全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同时定期举行。
二、应设立专门队伍和基金,给予哲学社会科学普及以资金和组织人员上的保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宣传周”、“哲学社会科学书市”等活动,应形成机制,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建议借鉴上海等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邀请社会科学界专家举办报告、讲座,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使群众喜闻乐见。
三、改变哲学社会科学中“重研究,轻普及”的观念,鼓励社会科学专家将公众普遍认为高深晦涩的哲学、逻辑学等专门学问,用通俗易懂、有趣味性的科普读物形式介绍给大家。在社会科学评奖中,应加入哲学、社会科学科普作品的评优,在职称评定及各种评选、评审中,应将科普作品列入学术成果计算,将科普作品与其他学术成果同等对待。。
四、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在哲学社科普及工作的各个阶段将不同学科确定为普及的重点。建议当前的重点学科应为:
1、与提高法制、道德水平和社会诚信度密切相关的法律、伦理道德;
2、与激发爱国情感密切相关的历史、国际政治、国际形势。
3、与抵制邪教、迷信密切相关的无神论哲学、宗教常识、科学哲学、科学史。
4、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财经、贸易、证券、政治与行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