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 治理农业污染(2002年)
发布日期:[ 2005-03-08 ]
点击:[ 4040 ]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当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由农业生产本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和工业生产污染、居民生活污染一起,成为环境污染的三大来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据统计,我省的化肥用量有的地区达到每亩50多公斤,农药8公斤之多,而且逐年递增。由于化肥当季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农药利用率也只有40%至50%,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河流、湖泊,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化肥用量增加,导致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变坏。营养元素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异常繁殖,使水体混浊,直接影响工农业用水。
二、畜禽粪便处理不到位。据统计全省仅大型机械化养鸡场、养猪场就有2000万吨以上的畜禽粪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倾倒到河水中去。农民散养的家禽牲畜的粪便不经处理直接用于蔬菜基地上,蔬菜的卫生条件差,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围网养殖发展过快、密度过大。由于投饵量过多,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如太湖湖区及少数断面附近河道围网养殖规模与国家规划要求相比仍然偏大,苏州至2000年底还有1.3万亩的压缩任务尚未完成。长荡湖围网养殖面积超过全湖总面积的60%,加上船舶污染,造成湖体水质下降。
四、秸杆大量焚烧、弃置。我省苏州地区每年秸杆总量达250万吨、淮安地区达100万吨,农村有60%以上的秸杆被弃置于河湖沟渠,道路两侧,或焚烧处置。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农村大气环境严重污染。
五、大量的地膜回收不利,形成白色污染。目前我国可降解地膜应用处于试验阶段,农村的地膜使用技术正全面推广,由于农民缺乏回收意识,大量地膜形成了白色污染。据研究,农膜使用后残留一年的。小麦减产7%;连续使用二年减产9%;连续使用五年的,减产26%。
为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治理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建议:
一、农村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要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加大对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增强保护农村环境、治理农业污染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将控制、治理农业污染面源进行量化,作为农村干部的考核指标。
政府在农业污染治理中,要增加资金投入,在支农资金或环保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环境治理工作和用于农业生态技术和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广普及等方面。
二、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合理施肥。推广高浓度的复合肥、生物肥,尽可能使用农家肥,减少碳酸氢胺使用量;加快普及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商品化利用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和工厂化有机肥制造技术;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把人民群众的食用健康放在第一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绿色食品。
三、做好秸杆还田工作,禁止焚烧秸杆,层层签订责任书。推广应用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和秸杆快速腐熟技术;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及时回收和利用地膜,消除白色污染;推广稻田养殖或水田养殖,改善农田环境。
四、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舆论工具,有计划的开展农业生态教育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
环保部门对乡镇企业的“三废”要重点治理,从源头上控制对农业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