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江苏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衔接与互动(2001年)
发布日期:[ 2005-03-08 ]
点击:[ 4224 ]
进入90年代中期,江苏的优势产业面临着不少危机和挑战,一
方面是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状况日趋恶化,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力导致经济效益下降。江苏的工业生产与市场结构的矛盾突出。这就迫使江苏产业结构在西进东扩过程中必须找到一个有利的衔接点,以改变以往产业结构重复调整的状况。
就西部地区而言,由于收入、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在许多工业制成品中仍不具备生产能力或劳动效率低下,这给江苏产品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消费结构的不同,部分西部地区的特色产品也可以通过互相沟通在江苏找到新的消费渠道,可以在江苏通过产品深加工在国际市场上找到销路。
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必须采用有效的产业衔接模式。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江苏和西部产业衔接模式也在随之变化。我们认为,提出模式的原则一是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发展;二是有利于调动东中西部各自的积极;三是有利于提高江苏和西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能力。根据这三项原则.我们提出如下模式供参考。
1,集团企业产品主导型的衔接模式
江苏省的工业发展表现为整个加工工业对省外的市场依赖性较强,特别是对外部资源如矿业、能源、原材科等基础产业的需求市场依赖较大。近几年工业总物耗不断升高,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在管理方面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没有稳定的来源和有效的衔接。可以利用江苏在资金上的优势在西部建立稳定的基础产业区以保证江苏产业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对其利用的程度远远不够。我们知道,要使资源得到更多的增值,必须拉长其产业链,只有通过深度加工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附加值。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达到这一目标。通过与江苏制造业的有效衔接,可以大大延长资源的产业链,从而为西部工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即:拥有名牌产品和销售网络的江苏企业集团把自己的产成品生产基地向中西部扩展,或者收购中西部相关加工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将资源依赖转为衔接。
近20年来,江苏企业实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拓了国外市场,建立了销售网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创立了自己的名牌。总的来说,目前江苏企业集团的产品设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已明显地高出西部企业一筹。西部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参与国际与国内两个循环,注重开拓东部市场与国外市场。西部对区外要素的吸纳能力、对区内市场的开拓能力将在自身的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如何提高这个能力?最简捷的途径就是中西部要利用其“后发展”优势,依靠江苏大企业集团,借用其现有的销售网络与产品牌子,推销自己的产品,开拓江苏市场与国外市场。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利于江苏企业低成本扩张,迅速提高市场份额,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树立名牌;二是有利于西部企业度过创业艰难时期,尽快吸取江苏企业的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要做到这一点,西部企业必须破除“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小农思想,甘心做江苏企业的加工厂。国际上早有经验,创造一个新牌子,不如借用一个老牌子。西部企业在创业阶段,与其投入巨额资金塑新牌子,不如十拿九稳地借用江苏企业的老牌子。八十年代以来,江苏省轻纺工业的快速发展,与部分企业作为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不无关系。这种产业衔接模式较适合于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例如鞋类、玩具、家电、家庭装潢和家具等工业。目前,在这类衔接模式中的江苏企业集团还担负着一定的生产任务,但随着西部企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江苏企业将会退出生产领域,专司产品设计、市场开拓和金融服务筹任务。这样会更有利于东西部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促进两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2.集团企业生产过程主导型的产业衔接模式
江苏具有全国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半成品的生产能力,但是随着东部地区市场饱和、市场过剩,江苏制造业中支柱产业的产品在生产和市场销售的衔接情况很不好,供求矛盾突出,销售成本增加。江苏产品在市场开拓方面付出了较大的代价,相当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降低,在地区产品竞争中部分行业的产品竞争优势在下降甚至失去。但是从需求结构而言。江苏的产品在西部地区具有相当广大的消费人口和需求量,应当进行有效的调节以便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即:拥有先进生产技术的江苏企业把自己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基地向中西部转移,或者收购中西部的原材料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将市场开拓转化为市场衔接。
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江苏和西部产业已经有了明显的技术差距,特别在计算机、汽车和机器设备等产业上更为突出。如何消除江苏和西部同一产业的技术差距?就是在江苏和西部企业间建立企业集团生产过程主导型的产业衔接模式。这样做既可以发挥江苏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优势,又可以利用西部企业现有的生产基础,解决江苏和西部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的矛盾。这种产业衔接模式适合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汽车、计算机和设备等。在这种产业衔接模式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江苏企业必须在这条产业链中起关键作用,有能力控制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影响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产业。起辅助作用的西部企业要克服“肥水流入外人田”的保守思想,围绕江苏企业的发展,捕捉市场机遇,开发配套产品。通过这种产业衔接模式,江苏企业一是可以减少一个竞争对手;二是可以获得较好的配套产业支持;三是有利于开拓西部市场。西部企业一是可以尽快提高管理与技术水平;二是可以减少市场风险;三是可以尽快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减轻工业起步阶段的磨难。
产业结构调整的衔接和互动的政策建议
江苏地区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愈益激烈,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实现江苏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衔接和互动的困难,必须确定“近期措施和远期战略”和保证“三个结合”。
1.近期措施与远期策略
近期措施是依靠行政力量,通过政府替代,强化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调控作用和政策支持。所谓政府替代是指政府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法规等手段,替代一部分尚未发育、残缺的或运行“失效”的市场机制,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原则、决策和经济运行等诸手段,自觉地组织市场,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迅速推动经济的增长。这一点既是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解决区域经济差距的通常做法,也是亚洲的“四小龙”创造“东亚奇迹”的政策根源。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制度极不完善,试图通过市场力量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不可能的。所以,建立“强政府”,实施政府替代无疑是最优的现实选择。
远期策略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培育起经济“发展极”。“发展极”是由江苏企业集团在西部地区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西部地区要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必须建立“发展极”。通过“发展极”自身的发展和对整个地区与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2.三个结合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有鉴于江苏生产资料涨价、能源紧张、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价格攀升、市场相对饱和、生产过剩出现,一些高耗能、吃原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的严重困扰,必须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但是必须与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江苏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腾出空间、物力、财力和人力,保持良好的持续发展势头,同时为西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二是外部推动和自我发展相结合。中西部地区具有地大物博,能源充足,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比较低廉等特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潜力很大,但是长期以来缺少外部推动。而目前中国即将进入WTO和开发西部是最好的外部动力,通过与江苏产业的衔接,实现自我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相结合。从政府的角度,对公平目标的追求成为地区经济布局和发展目标的取向。政府在国民收入的转移支付中应与诱发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潜力和市场培育相结合。投资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落后地区的生存环境,使落后地区尽快地发展起来。
总之,江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层次的必然要求。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潜力很大,而且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发展,各方面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完全有能力接纳这次产业大转移,搞好与江苏产业的衔接,支持全国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