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刻不容缓(2001年)
发布日期:[ 2005-03-08 ]
点击:[ 4162 ]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我省职工技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普遍难以适应新世纪、新形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企业职工技术结构不合理
目前企业中普通工比例大,技术工短缺,特别是高级工数量太少。省劳动厅的资料显示,我省780多万名技术工人中,高、中、低三个技术等级工人人数之比为7﹕53﹕40,与中等发达国家高级技术工人占15%、发达国家高级技术工人占20-30%的比例相去甚远。全省获技师职称的工人仅4万余人,获高级技师职称的工人只有2000多人,和国家要求的技师人数应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高级技师应占技师人数的10%比例差距很大。此外,大部分国有企业近年来步履维坚,新工人补充不足,老工人已近退休年龄或提早退休,技术尖子流失严重,许多重要的技术工种青黄不接。
2、缺乏激励技术工人提高素质的机制与氛围
技术工人拿到技师职称证书往往需要一二十年的艰苦努力,而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5-8年就可获得工程师职称,因此,许多青工不愿钻研技术,宁可去争文凭。另外,工人技师的待遇不落实或有歧视,严重影响一线职工钻研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某厂聘用了10名工人技师,分房时厂里让技师与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但在办理房改手续时,房产部门坚决不同意,硬是不让技师按房改条件办理购房手续。
3、技能考核鉴定滞后
表现:一是缺少制约手段。相当数量企业以效益不好为由,不给职工办理技术等级评定。有关部门没有强有力的措施促使企业职工技能考核、鉴定工作走上经常化、规范化轨道;二是缺少目标考核。一些主管部门对企业每年应进行技能考核鉴定的工种、等级、人数等没有计划要求,缺乏指导监督,对企业放任自流;三是“岗位培训、技术比赛、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技术培训体系在全省尚未完全形成,职工往往不能按实际水平评定升级,常常按部就班、论资排辈;四是某些行业和工种尚缺少明确的技术考核标准;五是职工流动性大,给技能鉴定增加了难度。
4、企业对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措施不力
据调查,相当一批生产不景气企业的职工培训教育制度不健全,也没有开展职工技术练兵。一些三资、乡镇企业没有把职工培训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对招用的工人往往只进行短期培训即上岗操作。部分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只关注工人完成生产指标的情况,不重视职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的企业缺乏对身怀绝技的职工的激励措施,影响了其积极性的发挥。
职工技术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成果能否真正、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品、产业的升级换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造就一支技艺精湛,技术创新能力强,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劳动大军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建议:
1、建立健全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网络,普遍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完善各类技能鉴定站,企业要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技能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凡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消费者权益的工种,均须持证上岗。有关部门应修改对职工晋级的工龄限制,对技术水平高、业绩突出的优秀工人可提前予以晋级。
2、企业要高起点地加强对职工的岗位培训
要把职工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必须对技术工人实行“岗位终身教育”,使职工能够跟得上技术创新的时代步伐,使企业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强化激励机制
要健全完善技术工人初、中、高三级技术等级制和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制,激励工人岗位成才。要全面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拉开工资档次,奖励要向有技术专长的一线工人倾斜,引导他们自觉钻研技术,掌握过硬的本领。
4、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练兵、技能竞赛活动
要把岗位练兵、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把少数技术尖子的绝招、技巧、经验以及长期形成的规范化的操作法加以普及推广,要积极组织青年工人开展拜师学艺,不断培养新的人才,形成技术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