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发布日期:[ 2005-05-12 ]
点击:[ 4470 ]
民革徐州市委员会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存物,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实物见证。文物作为历史文明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底蕴,承载着先人的精神追求,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发展的根基。文物保护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生存环境、历史与自然、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鉴于文物是一种珍贵资源,具有地域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过去,珍视今天,才能把握明天。
一、近年来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
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五千多年的社会文明史和二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优秀文化遗产。长期以来,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我市在文物事业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全市已经发现各类文物古迹400余处,公布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8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已建设徐州博物馆、徐州龟山楚王墓陈列馆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21座,全市共收藏各类文物6万余件。
尤其是近年来,我市文物部门强化文物保护意识,突出保护效果,落实利用措施,增强保护力度,在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博物馆建设、文物宣传、文物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重视文物的保护和抢救工作,相继抢救发掘了睢宁刘楼汉墓、碧螺山汉墓、凤凰山汉墓、地下城遗址等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墓葬和遗址,特别是现在在进行的土山汉墓、梁王成遗址、羊鬼山汉墓陪葬兵马俑坑发掘工作,出土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文物瑰宝,为我市增添了历史文化内涵。投入巨资维修一大批亟待保护的文物古迹,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50万元用于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陆续维修了户部山古民居群、龟山汉墓、晓明楼、戏马台、耶稣圣心堂、云龙山大佛殿、吴亚鲁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先后建立了二十余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近年新建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馆、徐州民俗博物馆、新沂市博物馆等,这些现代化馆舍以其优秀的陈列展示,优质的服务态度,赢得广大社会公众的肯定与好评。徐州博物馆“古彭瑰宝”陈列获2000年度全国十大陈列精品提名奖,2002年又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单位”。市文化局文管办被省文化厅评为2003———2004年度先进集体。在大力推进公有博物馆建设的同时,我市还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博物馆建设,先后建立中国圣旨博物馆、钱币博物馆、铜镜博物馆和铜山县王学仲民俗博物馆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丰盈成果,近年来徐州出土文物先后到奥地利、法国、日本、香港等地展出,不仅宣传了我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扩大影响,更提高了徐州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文物科研硕果累累,出版三辑《两汉文化研究》和其他多部学术方面的专著。
这些工作一方面促进了我市文物保护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增添了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城市魅力,提升了城市品位,并通过旅游、展出、宣传等途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今年,我市在全国活力城市评比中列第46位,说明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综合实力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肯定,文物保护工作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低估和忽视。
二、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与建设矛盾突出。近年来,我市文物保护意识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增强,但在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不力,甚至毁坏文物的事件仍时有发生,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以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指导我市的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片面认为文物保护是制约或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没有认识到文物是城市的记忆,历史文化是城市的国有资源,没能将文物保护纳入到城镇建设的长远规划中。在建设规划和建设中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程度不高。因此,城市建设影响文物保护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中医院大楼盖在汉墓之上,个别地方、个别单位因开发建设而毁坏文物。
(二)重利用,轻保护。我市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为更好地保护文物,解决文物保护资金的短缺等问题,我市曾将一部分重要文物古迹交由区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管理使用。从近几年的效果看,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地方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在管理中专业人员分散、合力不足、对文物保护不力等问题,出现对文物保护与利用尺度把握不准、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
(三)机构不健全,执法队伍、专业人员不足。我市文物保护工作面广量大,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文物保护、文物管理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都需要一个健康、健全、有序的管理单位与之相适应。多年来,我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市文化局合署办公,共同行使文物管理的行政职能,人员少,力量薄,同时在体制上不尽合理,政令不畅,存在一系列弊端与漏洞,在实际工作中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不利于形成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的合力。
三、建议和对策
(一)尽量保留徐州古城的历史风貌。鉴于徐州古城近三千年没有大的移动这一史实,建议在我市城区内文物分布密集的地段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埋藏区,并予以公布。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埋藏区内规划时,要注意处理文物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使文物古迹与周围现代化建筑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统一;进行工程建设时,要事先由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摸清地下文物埋藏情况。另外,根据《文物保护法》和《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所有大型建设工程和占地5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在进行工程建设前都要事先请文物部门先行勘探、调查。
(二)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并成为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规划部门在对涉有文物的地段进行规划时,要严格按照已经划定并公布的文物保护线,不得随意变更,更不得随意许可建设,要依法规划。同时,规划部门在制订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文物部门的意见,让文物部门参与相关规划的制定工作。
(三)在文物整合时要理顺管理体制。我市宜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民居群为依托,筹建中国淮海民俗博物馆。由于户部山古民居群分属不同单位管理使用,存在文物保护意识不相一致、参差不齐的问题,为便于统筹管理,形成文物保护利用的合力,建议中国淮海民俗博物馆成立后归属市文物部门或属地区级政府统一管理。
(四)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构,建立市文物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文物保护机制和制度,发挥文管会的作用,定期召开文管会成员单位会议。建立文物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借助高校专家和文物专家的力量,发挥他们在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早在2001年,江苏省文物局在《关于坚持国家保护为主原则,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文物发[2001]第01号)中就曾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所在市或有条件的市宜设文物局。”2004年11月江苏省文物局已正式挂牌成立。根据文物大市徐州的文物分布和埋藏现状,以及文物工作的自身需要,徐州市应当设立市文物局。
(五)加大文物保护科研力度。形成科学的研究体系,必须加强文物理论研究工作,要支持鼓励跨学科文物保护研究,在文物保护技术方面,除考古、博物馆专业外,还要积极引进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专业人才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形成综合性保护和跨学科支撑。
(六)积极做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准备工作。申遗的过程是文物古迹的整理过程,保护、宣传过程。徐州汉楚王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基本已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为进一步加强汉楚王墓群文物保护工作,与国际保护古迹组织接轨,要积极做好徐州汉楚王墓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准备工作,争取徐州汉楚王墓群尽快列入申遗预备清单中。
(七)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在政府加大对文物保护资金投入的同时,适当引进社会资金,通过社会捐助或在不进行资产经营前提下的资金投入而进行利益分成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八)加强宣传,提高市民对徐州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要从上至下取得共识:往昔的魅力就在于它已成为过去,文化是永远的经济增长点。保护文物不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障碍,而是构成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特征,应树立把历史文明与当代成就及大自然之美融为一体的高标准的历史文化名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