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切实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
发布日期:[ 2006-07-03 ]
点击:[ 4718 ]
宋余庆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五”发展,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一座座堪称世界第一的大学校园、一片片大学城相继建成,提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十五”发展总结时表述: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五方面的突出成绩:学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经费成本分担机制初步形成;法制和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的科研、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高等教育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还是有大量的百姓不满意,并连续成为这几年两会关注的热点。究竟那儿出了问题,很值得研究。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百姓对高等教育不满:
一是高等教育超越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众所周知,人均国民收入在746至2975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6%。我国人均国民收入1000多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二是在高等教育经费成本分担机制中,国家投入占小额。以2004年为例,国家投入930亿元,社会投入包括学生的学费为1200亿元。这里按照2000万学生平均学费4600元/年计算,由学生家庭投入的高等教育经费达到920亿元。这说明,学生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种投入结构,对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收入水平的家庭是可以承担和接受的,但对高校中20-30%贫困家庭学生而言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这直接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极大不满。
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社会百姓家庭支撑,尤其是困难家庭出资维系,这种办学和发展,怎么令百姓满意呢?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今年2月27日指出,判定中国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这个改革是否使中国的绝大部分人从中受益了,如果是绝大部分人受益的话,就是成功了,如果绝大部分人没有受益的话,那就是失败了。如何办出让百姓满意的高等教育,是我国全体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
进入“十一五”发展阶段,政府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机制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一、国家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高教投入
尽管我国政府教育经费从1991年到2001年,增加了六倍多,从2001年的4637.66亿增长到2004年的7242.6亿,年均增长10-20%。但到目前为止,全国教育经费投入仍然没有达到《教育法》的规定,还有增长的空间。没有正常投入的发展绝对不是科学发展。建议各级人民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解决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瓶颈,极大限度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将学校规模调整到与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人口、就业、经济等经济社会指标密切相关,但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政府、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没有经济的发达就没有学生的有效就业。建议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财力,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高等教育发展千万不要跨越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三、让确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免费接受高等教育
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初期,国家承担了所有录取考生的大学免费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实现了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高等教育培养机制。而现在,无论优秀的还是一般的青年都必须交费上学。这样,客观上致使一部分确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因家庭贫困不能很好地接受高等教育。建议国家在高校招生中通过一定的招生机制,每年安排50-60万(197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约为40万)左右的优秀青年免费接受高等教育。
四、通过合法途径鼓励富裕家庭的孩子接受有偿高等教育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希望让每个愿意上大学的青年都能上学是件理想的事情,但国家各级政府的财力不能保证目前的发展规模,怎么办?乱收费是绝对不行的!建议国家在每年的招生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指标,招收自费学生,让具有学习能力的富裕学生家庭投资高等教育。
有人可能会担心后两个建议会导致教育不公问题,其实不然。教育公平应该是相对公平、机会公平。这个建议既能解决优秀学生不会因贫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公,也能解决社会通过投资教育占有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