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养老事业 努力构建和谐南京

发布日期:[ 2007-03-12 ]   点击:[ 4796 ]

                 民革南京市委员会

  当前,我市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近90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3%,并正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老龄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社区作为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中的一种运行载体,在养老服务保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大责任。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社区养老工作,创新社区养老体制和机制,把社区建成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幸福家园,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南京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老年人过去依靠子女或原工作单位养老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老年人开始接受并主动融入到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中去。由社区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法律服务和殡葬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服务,初步形成新型的社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使我市社区养老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目前,全市已建成区、街两级社区服务站631个,服务中心71个,共有老年公寓190所,老年活动室621个。在全国首轮老龄工作评比活动中,我市老龄委、白下区老龄委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秦淮区、玄武区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光荣称号。街道、社区成立了老年人书画、摄影、棋牌等群众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和富有特色的养老助老活动。我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也为老龄群体提供了物质帮助和精神抚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市社区养老工作的现状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着观念认识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导致资金投入分散、重复,难以对社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财政保障以及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差;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志愿者队伍不足以及服务水平跟不上等问题。

  生老病故是自然的规律,关爱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年轻人的明天。老年人曾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财富,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照顾。养老的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当引起我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应当充分认识到做好社区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的原则,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进一步做好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具体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养老工作的关心与扶持

  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协调发挥涉老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关心、支持社区养老工作;给予社区养老事业以财政、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加大对社区养老工作的宣传力度,树立社区养老工作的先进典型,努力做到“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报纸有文章”,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扩大全市养老基金总盘子,调动创建社区养老积极性,在现有基础上,市、区两级财政按全市60岁以上实有人数每年划拨专项经费,促进货币化养老,并尽快建立、完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对享受低保及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以及重点优抚对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等特殊老人群体实行政府“买单”、财政托底等政策,多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让老年人共享我市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二、完善、创新社区养老的体制和机制

  要进一步做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条例,增加保障性条款,切实扶持社区养老机构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社区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市政公用建设、居民小区开发中,应按标准将老年服务设施纳入市、区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予以考虑,各区、街道要把社区养老工作的绩效列入社区综合发展规划,作为创建文明小区的一项主要考核指标,严明奖惩;要把社会养老院提供的家政、医疗等服务扩大到社区,把社区每个家庭串联起来,坚持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提供老年人日间照料、配置餐饮、洗澡理发、代购物品、家务料理、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并结合社区其它工作,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社区养老中心,逐步探索出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区域特色的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相结合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

  三、加强社区养老的信息化建设

  社区要利用信息科技为手段,构筑由民政、公安、文化、卫生、劳动和保障等部门参与的覆盖全市范围的老龄信息网络,使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沟通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社区要为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联系档案台账,对每位老人的健康、家庭等基本情况,特别是对孤独鳏寡、困难家庭、重病高龄等特殊人群的信息进行重点记录;社区要将辖区老年人纳入医疗保障网络,由卫生医疗机构定期上门为老年人提供保健、诊疗、病护等综合服务;社区要建立与完善老年人照料体系,设立服务热线和重点群体联系人制度,及时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周全、便捷的服务。

  四、社区养老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

  一是主体社会化,即社区养老资源的社会化。政府应动员、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如场地、厂房、仓库、招待所等,以出资购买、长期租用、房产置换等形式,转变为养老服务设施,让社区参与管理,对社区居民开放;二是客体社会化,即社区养老服务对象既要以社区为主,又要面向社会,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受益面;三是队伍与管理社会化,即成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养老援助中心、党员义工站等组织,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队伍,动员社区居民与社会公众参与自愿助老服务,鼓励社区有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义务参与助老服务,作为将来获得他人义务为自己提供助老服务的资本。

  五、社区养老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

  要切实加强涉老职能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社区养老工作应实行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教育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家政、养老等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工作,政府要从高等院校选拔相关专业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定期分批选送社区工作人员到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培训;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提高养老工作的质量和专业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六、社区养老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

  社区养老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服务、保障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慈善事业。社区养老应通过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建议在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财政投入同时,提高政策吸引力,采取社会集资、公益募捐、包干分红、投资入股等方式拓宽社区养老的融资渠道;要扶持和鼓励私企、外商、社团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的养老工作,实行“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市场运作模式。

  我们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目标,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为方向,整合全社会资源,创新养老体制机制,完善养老服务与保障,努力建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市社区养老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构建和谐南京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