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升农业竞争力
发布日期:[ 2009-07-02 ]
点击:[ 3877 ]
民革淮安市委员会
近年来,淮安市外向型农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农业利用外资项目逐年增多,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并由创办单一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逐步向创办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综合开发等方面转变,外向型农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总的来看,淮安市外向型农业体量小、份额低、在全省排名靠后。2007年淮安市农产品出口额为986万美元,2008年上半年仅为368.03万美元。淮安市作为全省主体功能区中定位明确的农业大市,外向型农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强。相关部门对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外向型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的重要抓手。相关职能部门对国家和省里支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惠政策了解不多,理解不深,落实不到位。
二、基地规模较小,出口农产品品种不多、品质不高。淮安市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没有形成区域性、专业性种植,不具有规模优势。出口农产品品种不多、品质不高,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市场上多样化、新潮化的需求。在同一个基地,有多家企业竞争,各自为战,竟相压价,相互拆台,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谁都没有形成“气候”,谁也没打造出知名品牌。
三、政策扶持不足,缺乏激励机制。淮安市农产品出口企业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条件较少,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上级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徐州市政府2006年、2007年分别拿出128万、58万补贴农产品出口企业创建基地,盐城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左右奖励农产品出口企业。淮安市2002至2006年虽然对农产品出口增长部分进行奖励,但每增长1美元仅奖励0.01元人民币,从2007年起又取消了该项奖励。
四、外向型龙头企业不多,加工技术落后。淮安市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多为小企业,大中型龙头企业较少,整体实力不强,带动农民致富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技术也比较落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畜禽和水产品仍以活体外销为主,水产品加工率不足10%,肉类加工率只有5%左右,高附加值产品少,普通、初级、粗放型产品比重大。由于技术、工艺和标准等原因,企业难以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
为加速淮安市外向型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淮安市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视农业招商引资。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外向型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统筹协调职能,帮助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大对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对其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财政补贴;抢抓机遇,不断完善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积极参加国际性农业贸易招商会,大力吸引国内外的农业投资者,特别是加强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对于大型的外向型农业开发项目、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项目、回报期较长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和信贷政策支持。
二、切实做好土地流转,扩大外向型农业规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外向型农业规模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品质、创建品牌的重要前提。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外向型农业规模经营。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努力吸引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投资者的兴趣,为外向型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三、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搞活经营管理机制。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应用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技改等长期性资金需求,予以协调、帮助。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扩大规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努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企业。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请进来、走出去的路子,推动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尽快建立适应加入WTO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
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变“公司+农户”或“企业+村组+农户”模式为“公司(企业)+合作组织”模式,鼓励合作组织向股份制、公司制发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绿色通道,重点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落实资金和项目,解决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实际困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进行市场、技术和法律知识培训。抓住地方特色产品,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形成一批具有地区特色、规模大、品质好、效益高的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
五、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创建本地农产品品牌。积极应对外向型农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管理和保护力度;建立市、县(区)两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形成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检验检测网络。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良品种, 以发展高效农业为契机,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及培育、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指导各县、区围绕高效农业标准,正确定位外向型农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大力支持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整合同类型的小品牌,创建本地知名品牌,积极打造本地的强势品牌,着力改变淮安市农产品缺乏国际品牌的现状,努力提高淮安市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