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人工湿地技术促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发布日期:[ 2009-07-02 ]
点击:[ 4152 ]
民革江苏省委员会
一、案由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排放分散,难以收集进行集中处理;二是来源众多;三是排放量大,全省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10多亿吨。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的逐步城市化,如抽水马桶和洗衣机的普及,生活污水量还将随之增长;四是处理率低。目前,全省约90%的农村对生活污水仅作化粪池(沼气池)处理或未作处理而直接排放。尽管我省农村已经开展了改厕、改水工作,但人畜粪便和冲洗厕所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处理后只杀灭了人畜粪便中的病菌,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和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含量仍较高,容易导致水体污染。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着力推进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
人工湿地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具有一系列优点:
一、投资少,成本低。其建设成本(吨污水投资)和运营成本(吨污水处理费)约为传统污水处理厂成本的1/10—1/5左右。
二、处理效果好。一般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对氮、磷、农药、细菌、重金属的去除率也很高。采用生态处理,出水一般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B标准。
三、应用广泛。针对具体需要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案,材料易得,维护管理比较简便,适合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从气候、植物分布等方面来看,也符合江苏省省情。当前国际上正在拓宽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向处理工矿废水方面发展。
因此,对于这项技术应尽早取得经验,进行大面积推广。
二、问题 当前,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江苏省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尚未成为普遍实践,仅由有关部门推动进行了一些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如2002年建设的泗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2005年建设的徐州新沂河污水处理工程,2006年建设的常州孟河镇、昆山傀儡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2007年建设的高邮市菱塘回族乡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工程及同年建设的南京市六合区石庙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等。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推广应用缓慢。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就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在欧美、日本等地得到广泛应用。而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这方面研究,应用也比较迟缓,江苏省的第一个实际应用是2002年建设的泗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发达国家普遍鼓励和扶持这方面的技术研发,有些国家更是采用了立法的形式以促进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如德国的联邦矿山法中规定,在矿区开采中,矿水抽出后不能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必须经过人工芦苇湿地后才能排放。相比之下,我国对此还不够重视,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作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状态,受到“三没有”的制约:一是没有统一规划,二是没有推动的组织,三是没有政策引导鼓励。
(二)缺乏技术指导,人工湿地的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不规范。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在推广上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方面的规范。在湿地工艺类型的选择上,缺乏规范标准,随意性比较大;在设计建造中,对布水方式、填料选择、植物体选择,以及墙体构建、防水层建设上,都有待规范;在具体施工中和后期管护环节,需要更多的技术指导。由于目前投入运行试验的人工湿地系统较少,还没有系统的对我国现有人工湿地的设计、建造、运行、维护等过程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整理,以及对长期运行系统的数据进行可靠积累。数据和参考经验的缺乏对科学决策和合理设计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技术上还存在制约。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还没有在技术上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湿地基质堵塞问题,污泥和水生植物造成的臭味、蚊蝇问题,建成之后运行调整难问题,一旦被洪水淹没污水流溢扩大污染范围问题,对周围土壤渗透的影响,等等。有的问题也探索出了一些解决途径,但需要增加成本。科研院所、专家的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整体性和系统性较差,特别是在应用研究方面,研讨交流少,公开共享信息少,这也阻碍了社会普遍了解和主动应用这项技术。
(四)运行管理体制不完善。人工湿地建成后,其后续维护管理,如几年更换一次填料,水生植物病虫害防治和收割、防洪等,都需要人财物力保障,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建立。如果直接交由乡镇、村组管理,其责任无法落实,经费无法保证,技术能力不足,建成的污水处理工程反倒成为包袱。
三、建议
(一)将推广人工湿地技术列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应该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确立“提高认知程度,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科研攻关,积极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建议省、市、县各级成立人工湿地建设领导机构或组织,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基层乡镇也要建立相应工作机构,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将推广人工湿地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工作列入政府考核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及科研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定期研讨,加强信息交流。
(二)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推进。首先应对江苏省利用人工湿地治理污水进行合理规划。根据江苏省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分布的不同状况,因地制宜,设计若干种人工湿地工艺类型,供江苏省各地“对号入座”,作为决策参考。
其次是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扶持政策,对于乡镇、村组建设每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按照污水处理能力大小予以相应财政奖励或补贴,对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予以税收抵扣减免照顾。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适时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要求,促进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推广。
最后还要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建议江苏省整合支农、环保、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投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发动,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动员农民群众积极筹工投劳;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增进全社会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关注和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支持,通过公益慈善组织及“光彩事业”等活动,发动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开展企业与镇村环保挂钩帮扶活动。各级各类科技部门应给予免费的技术扶持,如由环科院提供免费设计。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水生植物收益,应该在村集体内或面向社会实行招标管理,用水生植物收益补助日常管理、维护。
(三)积累数据,取得经验,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有关部门应对已建成使用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监测和评估,对人工湿地进出水COD和氮磷浓度定期进行监测,适时掌握处理效果和运行情况,建立和完善我省人工湿地数据库,丰富数据库内不同地域、类型、用途的人工湿地系统设计运行等数据;同时,结合处理效果,从一次性投入、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管理难易等方面对可行性作出总体评价和科学规范,为该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决策参考。根据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制订《江苏省人工湿地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规范》。
(四)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支持。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整体、系统性的研究,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结合江苏省省情,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及时积极探索人工湿地技术与其他污水处理方式的衔接应用,检查总结现有人工湿地设计、建设、运行中存在的关键技术性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加强人工湿地对工业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拓展人工湿地环保应用的领域。加强施工、维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农技部门针对人工湿地的水生植物管护,如病虫害防治等,应给予长期的技术支持。
(五)加强管理,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使建成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能够长期发挥作用,需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如采用“三零”方案,即污水生态化处理系统解决方案,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设计人工绿地构成微生物、植物、动物的生物链来净化污水,所用能耗以太阳能、生物能、重力能为主,主要流程为“生活污水——沉淀——厌氧处理——生态绿地处理——中水回用”,以达到“污水零排放、政府零投资、运营零费用”的目标。亦可探索多样化的人工湿地水务经营方式,以水循环使用、植物收益、美化环境的效益抵消运营成本,由多个受益方分担投资和管理费用,达到低成本运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