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进淮安台资经济实现新跨越
发布日期:[ 2013-05-15 ]
点击:[ 3770 ]
民革淮安市委员会
近年来,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台资项目在淮安释放了“葡萄串”效应,不断增资扩股并建成投产,准安市呈现出“台资数量多、项目规模大、产业集聚度高、投资结构趋优”的喜人态势。截至2012年10月底,淮安市累计批准903个台资项目,投资总额89.3亿美元,协议外资54.6亿美元,到账台资39.4亿美元,知名台企数量苏北第一。以富士康为代表的IT产业、以实联化工为代表的盐化工新材料、以旺旺集团为代表的食品制造正在成为主导产业,为准安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准安市调整结构、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数台资企业对准安市比较完备的发展环境和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质量表示肯定,并对在淮的投资回报表示满意,对投资前景充满信心。
但是,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及与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准安市台资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构调整动力不足,科技创新力度不够,从而造成部分企业始终停留在零部件配套生产状态,有些企业产业链始终停留在初期设计规模,未能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二是四产同步招商力度不够,且地域分布不均。工业经济是淮安的亮点,但现代农业远未形成态势,服务业远未形成影响。
三是高端资源集聚乏力。在项目引进和外资引进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在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聚集力上与发达地区还有相当差距。这与淮安的空港未能直飞台湾也有一定关系。
淮安的特殊区位为准安市承接台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准安市现已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同时,也居于沿海开发战略的承接位置。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引导台资企业向淮安转移集聚,在淮安设立省级台资企业转移集聚示范区,争取设立国家级台资企业转移集聚示范区,支持淮安搭建苏台两地高层次交流平台。为推进准安市台资经济实现新跨越,建议如下:
一、创新合作载体,拓展台企发展空间
进一步加强合作载体的建设与创新,是缓冲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稳定台商在淮安投资,促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一是搭建淮台两地交流平台。以成功获批省级台资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商务部、台办支持申报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引导县区开发区与台湾岛内科技园、产业园结对共建,在县区开发区内成立台资产业园或台资工业园,培育台资项目集聚载体。积极支持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好台商论坛,并积极向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不断丰富论坛活动内涵,使论坛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积极争取国台办等各方支持,争取准安市尽早开放一类航空口岸和开通淮安——台北直航工作。二是形成淮台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格局。推动淮台文化、体育、卫生、科技、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向纵深迈进,与台湾各界人士建立快捷的沟通渠道,不断拓展准安市在岛内的人脉资源,为台资企业加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三是针对准安市台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IT产业、盐化工新材料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的迫切需要,紧盯台湾百大企业、上市公司及行业前二十强企业,全力拓展产业招商,加快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国家级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积极引进台湾农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在吸引台资精致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项目的同时,与休闲、旅游、商务配套开发相结合,增强台创园的竞争力
二、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台资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有职能,注重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注重科学规划,政策导向。一是要研究出台支持准安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意见,在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引导台资在淮发展,推动准安市现有台资从一般制造业为主向新兴产业延伸。从整体上推动准安市台资经济向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方向发展。二是要在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促进台资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为台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台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切实减轻台资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强台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三是为正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企业搭建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在研发机构的设立、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自主品牌的争创、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鼓励市各大专院校与台资企业合作。不仅要重视优化引资结构,做好增量工作,更要重视存量的提升。
三、强化亲商服务,优化台企发展环境
落实“101%”的服务品牌,必须在服务创新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机关机构的效率、效能,全力为台资企业营造低交易成本,一心一意帮助他们把企业做强,产能做大。在产业环境方面,加快区域联动,提高企业通关效率,降低通关费用,并推动台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配套发展,切实降低台资企业的商务成本。在交通物流坏境方面,尽快启动建设连淮扬镇铁路,尽早启动宁淮城际铁路前期研究;尝试争取年终为台商开通赴台包机服务。物流方面推动落实物流规划,构建完善物流网络,在物流节点上给予政府补贴,推动实行BT方案。在政务环境方面,要根据准安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台资企业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发挥市台商服务中心作用。不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公开全市统一的政风、行风投诉举报电话,完善投诉跟踪、反馈和通报制度,狠刹不良风气,进一步营造全心留人的投资环境。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涉台政策的学习,确保依法服务台商。要充分发挥各级台办和台联的作用,加强与本市台资企业协会的联系,积极支持其正常活动。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强化协会自律、维权功能,把“亲商、安商、富商”等部分服务职能转移到行业协会,保证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提供一流服务,做强台资主导产业,赢得新的挑战。
四、落实惠台政策,解决台企后顾之忧
目前准安市台资企业面临比较优势缩小,运营成本攀高,劳动用工短缺等挑战。有些问题需要积极向上反映,而有的问题是我们地方通过努力可以得以解决的。一是认真研究国家已经出台的惠台政策和国家产业导向,充分利用已有政策,积极争取新政策,努力为台资企业发展争取更多优惠政策、更宽的投资领域。二是建议市有关部门依据《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的规定,努力保障台商合法权益,用好用足中央“同等优先、适当放宽、个案处理”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台商后顾之忧。针对台商不断提出的诸如城市交通状况差、劳动保护执法“偏颇”、人才资源匮乏、税收制度有失公允、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以及子女就读等困惑、困难,要做深入调查研究,对于台商提出的正确、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及时解决。三是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根据《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对台资企业要更加关心、更大支持、更好服务。台商在遇到困难时,能争取到地方政策的同等支持。加强对台资企业的辅导,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与本地自主创新企业同等待遇,帮助和推动准安市台资企业在国内上市。帮助和推动准安市台资企业多出精品,多出名牌。鼓励和表彰作出较大贡献的台商。对为准安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台资企业,要像对待本地企业一样,予以表彰,授予荣誉称号。也可参照外地做法,吸收一些台商为政协特邀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