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初心在乡土——记民革党员、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高建新

发布日期:[ 2017-05-15 ]   点击:[ 5231 ]

                         徐晨纯 

      

  2016年6月18日的河北承德兴隆县注定很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75位作家,带着他们多年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汇聚到这个小小的县城,赶赴一场文学盛宴——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的颁奖典礼。

  高建新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个身材不算高大,脸上写满敦厚沧桑的男人,与他的《走向自由的村庄》一起登上了彩灯与闪光灯照耀的舞台。当他在众人瞩目之下接过那枚城砖般的水晶奖杯时,细数文学之路上的点点滴滴,心中不禁百感交集。

                       锄头下萌芽的文学梦

  高建新总说自己是农民的孩子,乡村是他的根。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上海的高建新,7岁那年正遇三年自然灾害,父母响应“下放农村,支援农业”的号召,举家迁回老家——常州市武进县小新桥河湾村。在那里,父母乡邻教会他所有农活,全村190多亩田地,在哪块地哪个角落和谁一起干过什么农活,他至今依然清晰记得。

  197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建新参加了武进县业余文艺创作学习班,这次学习的经历让他永生难忘,也开启了他的文学写作道路,点亮了他心中的文学之梦。为了追梦,三年后,他不负众望,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身边的同学们一样,他意气风发地追逐着心中的文学之梦。然而毕业后不久,现实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作为一个无名小卒,单靠文学创作想要养家糊口实在太难了。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无奈地向现实妥协和屈服,高建新却依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个文学梦想,一如他的乡亲坚守着土地和村庄。被乡村养大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乡村,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同时,他牢牢记着中文系的老师教导他的“留心记一点东西”,用心感受着、用笔记录下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对“河湾村”的回忆、乡村教师的经历,成为了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即使成为知名作家,搬离乡村,高建新依旧时不时回故土走走看看,寻找曾经的记忆,安抚浮躁的心灵。2008年,沪宁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听闻故乡河湾村遭遇征地,他第一时间回村将村牌等物收藏,并在他城里的家中,腾出一间屋子专门陈列村人们舍弃的石臼、石磨、石夯、石井栏、石槽、石台阶、石墩子、摇篮、水车轴、鱼篓等数十件石器和农具家具。对乡村的眷恋、对乡情的坚守,心灵深处返璞归真的内在驱动,正是始终支持和鞭策着高建新在追寻文学之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力量。

                       笔头下流淌的乡土情

  高建新的散文精短,描绘生活从细处勾线、着色,笔笔见真功,每篇都是一则意味隽永的乡村生活小品。他笔下的一切,对成人而言,是令人怀恋的生命过往;对青少年来讲,神秘野趣的乡村生活既是童话亦是传奇。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先生评价高建新的作品“是属于典型的美文写作”;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何永康评价“他实话实说,毫无矫饰,朴素的文笔中流溢着动人的文采,显示了一个农民儿子特有的机智”。浓烈的乡土情结,毫无矫饰的质朴美感,正是高建新散文魅力所在。

  乡土情结在他的笔下潺潺流淌,乡村生活的画卷在他的笔下徐徐展开,最原生态的生活,最真实的人与事,他写来却如传奇。他曾写过掌握了12113个黄蟮洞、把黄蟮洞地理位置标注得比世界地图还复杂的乡村教师高芦根;写过拍打拍打水面就能让肥大鲢鱼自己跳上船的同伴;写过乡村大亨顾庭德,虽无恶不作却也温情风趣;写过蜇伏老屋某处守护神般的神秘“青风梢”大蛇。他笔下的“社场”,是苏南农村某时期“公社”生活的缩影,在这里曾剥过生产队的老牛,他写老牛珍珠般的眼泪,写养牛老汉陪着垂泪,不肯吃牛肉。艰苦的农民,不会奢侈地养着头老了不能干活的牛,缺少食品的农民也不能让如此丰美的肉食资源浪费,劳累一辈子的老牛便只好这样作最后牺牲。

  乡村生活不全是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艰难困苦带来的心灵创伤,亦颇为凌厉,唯如此,才刻骨铭心。他写“老大的脚与刀手”,“兄妹多多,做老大的凡事都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老大挑着重担跑着远路,老大的脚又扁又大,是在苦水中泡大的脚;老大还长着“刀手”,镰刀、菜刀、铡刀、竹刀,老大常伤了手又结了疤,握刀柄处结了老茧,伤疤和老茧,一辈子都退不掉,这就是老大的“刀手”。这也是高建新的自我写照。《凤仙花溅泪》写他两个凤仙花般美丽的胞妹,她们死于农村的贫困与落后。大饥饿时期,4岁的二妹想摘根黄瓜充饥,摇摇晃晃走向河边洗黄瓜,再被发现,已漂浮河面;大妹初中毕业就回乡种地,在寒霜满地、北风凛冽的天气连干夜工,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赤脚医生未知何病,直至转为风湿性心脏病,终于不治,死于19岁花季。胞妹之死成为他一生的伤痛,高建新对河湾村的刻骨怀念,也是因为他在这里经历过生离死别。《凤仙花溅泪》因哀伤凄美而感人肺腑,还曾获得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奖金奖。
  他以“河湾村”为典型模板的写作,反映的是常武地区乃至更宽地域——苏南农村的风土人情,甚至反映了一个时代。他的写作夹杂着随处可见的乡土语汇:“老倌”“大管管”“种田佬”“舅公出恭”“刮皮生厮”……当一种生活逐渐远逝,高建新用笔将它清晰刻画,生动传神又饱含真情。这对世人是种安慰,生命的过往,谁不眷恋?

                       心头上涌动的使命感

  许多年来,高建新用他那支不事雕琢之笔,描写着童年少年青年、父母妻儿村邻、师长同学朋友,反映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普通百姓的心灵状态和现实生活,向读者展现作者本人丰富生动的生命史和成长史,原始而质朴,读者也由此捕捉到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

  有人说,作家写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为了记录、描摹自己对人生、家庭、族群、国家、世界的感悟。而对高建新来说,描摹自己心中的乡村和乡情,记录那段江南农村历史的变迁,时刻勿忘为人民服务、为民族的强盛而奋斗,就是他的写作初心。“一些村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失了,我必须得做点什么。”高建新希望在村庄彻底消失之前,为其留影写作并画出一幅精准的地图。他赋予了自己留住河湾村这座小村庄记忆的神圣使命,坚守着“用笔真实地为农民创作”的原则,执着地在乡土文学之路上踏实前行,先后创作并出版了《梦里河湾最后的村庄》《我的村庄我的痛》《走向自由的村庄》等多部文学作品。

  1998年6月,高建新加入民革,成为了一名民革党员。多年来,他生动传神、饱含真情、意味隽永的乡村美文时常出现在《常州民革》杂志上,他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民革市委、基层委员会和基层支部组织的各种座谈会上。他生动而质朴的文字感动了更多的人,他朴实而真挚的报告发言感染了更多的人,他不忘初心、敦厚淳朴的性格影响了更多的人。

  2014年,高建新向常州大学捐赠了包括其文学专著、文艺论著、教育理论和经典文学选本等一批图书,共计59部。退休后,他还被聘为常州大学客座教授,在写作课上给他的学生分析常州籍著名作家高晓声作品时,高建新完全不用备课。因为出身农民且时刻关注农民命运的高晓声一直是他心中最崇拜的作家,他说:“高大师的作品时常激励着我继续努力前行,尽自己所能,永不忘初心。”
新闻推荐
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座谈会 李惠东率队来江苏省淮安市调研:聚 民革江苏省委召开“主题教育活动”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民革榜样人物、示范支部、优秀党员 “孙中山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隆重开幕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主题推荐
  •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2024年全国两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年全国两会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民革江苏省十一届十次常委(扩大) “风雨同舟七十载 携手奋进新时代 民革江苏省委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 民革江苏省委开展“完善法治建设, 陈星莺带队再赴猪场乡开展定点扶贫 江苏省政协民革界委员开展界别活动 民革中央画院美术基地暨民革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