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万里任人看——纪念我的伯外公王昆仑
发布日期:[ 2016-07-13 ]
点击:[ 10214 ]
贾溢凡
1956年,我出生在位于无锡中山路的外公家,并在这里愉快地渡过了童年。我也曾多次陪着外公到北京看望伯外公王昆仑,每次就住在伯外公家中。印象中伯外公高挑清瘦,目光炯炯有神。那时他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每天总是回来很晚,即使这样回家后也总是与外公聊天到深夜。我半夜醒来常常看到他们房间的灯仍然亮着。
文革开始后无锡外公家遭到冲击,在废墟中我捡到了一把小提琴。当时学校正停课闹革命,我就在家里练琴,几年后正是凭着它进入了艺术团体,直到今天我仍然坚守在音乐教学的岗位上。母亲肯定地告诉我,这把小提琴就是伯外公的。她说,伯外公多才多艺,笛子吹得很好,许多乐器拿到手上就能演奏。
伯外公原名王汝虞,字鲁瞻,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1922年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1924年底孙中山先生受冯玉祥将军邀请赴北京,伯外公成为其身边的工作人员。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后随何应钦的东路军参加了北伐。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伯外公应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吴稚晖的邀请赴南京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后因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辞职。
1933年伯外公同孙晓村、曹孟君、钱俊瑞等人组织了革命团体——南京读书会。这时候他的思想开始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不久经中共南京市委负责人卢志英介绍,伯外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凭借他担任立法院立法委员的公开身份,为争取国民党上层人士和营救被捕的爱国青年出狱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5年8月,伯外公甩掉了特务跟踪,同钱俊瑞、曹亮、孙晓村等在无锡太湖鼋头渚王家别墅内的万方楼召开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上海、无锡、南京读书会的部分骨干。会议共商了抗战救国的大计,并决定在读书会的基础上建立救国会,以推动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伯外公奔赴台儿庄、临沂、徐州等战场,历尽艰险抢救难童。抗战胜利以后,伯外公在重庆接待了来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主席。1947年,伯外公追随冯玉祥将军赴美国,广泛宣传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身在美国的伯外公还积极联系远在香港的李济深等爱国民主人士创建了民革,并协助冯玉祥将军组建了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
1949年初伯外公回到了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伯外公和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此后伯外公担任了民革和北京市的领导工作。他做事认真,敢于负责,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赢得了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他始终坚持学习,努力工作。即使在遭遇患难期间仍然坚持信念,矢志不渝。
伯外公还是著名的红学专家,他在抗战时期撰写的《红楼梦人物传》,是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专著。尽管此书让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对此热爱不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伯外公不顾年老体弱,积极为各地恢复民革组织而多方奔走。晚年更是关心着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广泛联系海内外故旧,积极宣传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患病期间他仍然关心着民革的工作,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满怀信心。
伯外公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虽然他曾经历过挫折和磨难,却坚定信念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到最后一息。
今天我已经成为了民革的一员。我曾经多次带着父母和儿子来到无锡鼋头渚的王昆仑纪念馆,再到万方楼,再到七十二峰山馆,在这里,我们眺望太湖的浩淼,聆听湖水的波涛,述说着伯外公当年在这里传达《八一宣言》惊心动魄又激动人心的往事……
上世纪二十年代,伯外公曾在日本写下“源高何虑前途远,流急方知返顾难。入海入江从此去,清波万里任人看”的豪迈诗句。如今,回首往事,“清波万里任人看”,恰恰成为了伯外公一生为国家、为民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实写照。
今天撰写此文,不只是铭记与伯外公的点滴往事,也是为了铭记伯外公和他那个时代革命者们伟大的强国梦想,更想大声告诉他们: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你们的梦想正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