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共同的民族记忆
发布日期:[ 2017-09-11 ]
点击:[ 5707 ]
——“长江抗战缅怀之旅”江苏活动随记
张 婕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岸共写抗战史”的重要指示,发挥民革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职能,民革中央2016年成功编辑出版了两岸共写抗战史系列丛书第一部——《长城与抗战》,受到两岸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今年4月21日,丛书第二部《长江与抗战》的编辑工作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继武汉、襄阳之后,24日至26日,民革中央联络部副部长章仲华、新党主席郁慕明带领的“长江抗战缅怀之旅参访团”一行来苏,开始了长江下游的参访活动。
史料导航,还原历史真相
江苏是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是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共进行大小战斗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20万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江苏大地上遗留着63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省级抗战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城市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为了最大程度地将江苏战场的史料展示给参访团成员,民革江苏省委、民革南京市委、民革镇江市委经过与省市台办、统战部门等有关部门多次协商沟通,并通过数次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韦岗伏击战纪念碑等场馆作为参访团的参访点。
“笑不出,哭不得”是新党主席郁慕明参观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总结。他神情凝重地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一个让人永远记住的地方,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历过抗战的人而言感受更深。在和平的今天,抗战精神仍然需要传承,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要将悲愤转化为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时刻居安思危,做好准备,迎接下一场挑战。”
“用中、英、日文镌刻着‘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墙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新党发言人王炳忠低沉着声音,与平时的慷慨激昂判若两人。他说:“当看到下有遇难者遗骸,上有天窗的‘苍天有眼’时,我哽咽了,也更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要正视抗战历史,要站在民族的高度发声,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当我们的鞭炮在茅山新四军纪念碑下燃起时,“嘀嘀哒哒”的军号声在耳边回荡,恍惚中把人带回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纪念馆里,陈毅的狗头帽、叶飞的烟斗、粟裕看过的书、曾山用过的收音机,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穿越时空隧道,把我们带入70多年前艰苦而辉煌的岁月。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里有更楼、哨楼、空中通道、地下暗道,大家在暗道里面走一趟,亲身体会了它合理的布局和异常坚固的防卫能力,不禁为新四军的聪明才智点赞。
实地考察,产生历史共鸣
记录并研究抗战史,是此次长江抗战缅怀之旅的一个初衷。同时,也希望能促进两岸同胞更全面地认识抗战,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远记住先辈们的牺牲,以此自省自强而奋发。
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台籍硕士生林旻舜在走完长江抗战缅怀之旅后也感触颇深。她说:“台湾青年一定要到大陆来亲身感受抗战的历史,跳出台湾历史教科书对抗战历史的定义和诠释,感受更为全面的抗战图卷。”
此行中的许多台湾抗战史研究学者在参观了抗战遗址、烈士陵墓、纪念场馆,并与大陆专家学者交流后,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并对如何全面正确认识抗战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台湾学者王立本表示与南京高校相关学者的对话,让自己深入地了解了大陆对抗战历史的研究方向,希望两岸有关机构能提高史料查找的开放度,为更细致全面地编写抗战史提供便利。
台湾“脸书”上参访团成员发布的随行感受引起了一些讨论,面对部分“大陆纪念抗战中没有国民党的内容”的污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王裕庆发布了现场拍摄的图片予以还击,他说:“台湾的年轻人并不是不知晓抗战这段历史,他们更纠结的是国共之间的恩怨。我们应当把自己所看到的真实历史及时呈现给台湾青年,要把真实的史料传递到基层去。”他还建议,可以联合有志之士,不分肤色、不分民族,大家协同合作通过拍摄视频、编写史料等方式还原抗战史实。
台湾黄埔军校同学会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多年来致力于抗战历史研究,在参访中向抗战纪念馆提供了一些岛内掌握的信息和资料,并与各场馆建立了联系以开展后续研究。
两岸携手,历史照亮未来
近期台湾岛内出现了“八田与一”争议、当局停办“七七事变”活动等事件,表明台湾当局为了政治利益不惜全面扭曲历史,在“去中国化”的邪路上越走越远。两岸各界必须对此进行坚决斗争,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台海和平。在此情势下,深入开展抗日战争研究、加强抗日战争教育,用历史事实进行强力还击很有必要。
新党文宣委员会副主委林明正通过参访的亲身经历坦言:“台湾几乎没有抗日纪念馆,没有抗战教育,这样历史便无法传承。”他的这番话,使我不由得想到在2015年年初台湾第十四届高校杰出青年参访团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部分台湾青年认为大陆政府以单方面的观点及谴责的口吻撰写了所有事件的背景文字,给人感觉是在激起对日本人的仇恨,缺乏真正的历史诠释过程。历史真相只有一个,可是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解读,也许正如林明正所说,是台湾的“台独”势力不让年轻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如何逾越这道鸿沟,如何让台湾青年们认清历史,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在民革江苏省委举办的“长江与抗战”两岸专家江苏座谈会上,南京大学资深荣誉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宪文提出,两岸专家学者还要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享史料、共写史书”的要求加强抗战研究,将国共合作保卫家园、胜利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真实场面通过《长江与抗战》一书的编辑展现给读者,让两岸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了解这一史实。作为出版人的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主任,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金荣说:“缺少中国历史的世界史是不完整的世界史,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段抗战史记录下来,让世界知道这段历史。
”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党抗日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两者在战略上是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没有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中国的抗战就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历史的演变过程,向来不是偶然的,在现象背后都是必然。我们在国家的层面上思考历史,往往只会看到冲突的可能,但如果从民族大义层面看待历史,我们就会认同协同合作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为推动中华民族的自强和振兴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在严峻的台海形势下,两岸的专家学者更应携起手来,借《长江与抗战》一书的编辑,谨记那段曾经携手共度的艰难岁月,追寻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使之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携手开创两岸关系新未来。(作者为民革江苏省委机关干部)